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山水画的发展,远承魏晋南北朝近接隋唐五代。由于魏晋风骨的渗化和唐宋气魄的浸染,使其进入高度成熟的时代。再加上北宋统治者对山水画的重视,并设画院广揽人才;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画的推崇;以及宋初“鼎峙百代,标程千古”的三家山水的影响,使山水画美学思潮迅速涌起。《林泉高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成为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专著。它是画家兼画论家郭熙一生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的理论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郭熙在《林泉高致》这部著作中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相关的绘画作品及文献记载就《林泉高致》中的“境界”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深层挖掘《林泉高致》境界思想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林泉高致》的境界思想展开探讨:首先,《林泉高致》的境界美学思想诠释了中国山水画并不是自然山水的简单模写,而是“林泉之心”、“象外之意”的体现,更是真、善、美的精神载体。与西方风景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山水画中“善”的融入。“善”是指山水画中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修养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可见,中国山水画“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完全迥异于西方风景画“以假乱真”的美学品性。郭熙的《林泉高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美学思想,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境界,以满足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需求,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尽享“林泉之乐”的目的。正因如此,郭熙强调山水画既要物象真实,又要境界深远。其次,《林泉高致》的境界与诗文及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熙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相融。画家在山水画中思想情感的抒发逐渐取代了山水画的伦理教化作用。另外,郭熙境界思想中的“可游”、“可居”、“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虽然儒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较深,但是厌烦了世俗生活的士大夫们仍然渴望“林泉之乐”,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特别是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既是宇宙观,又是人生观,在中国山水画审美观念中蕴含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落实到山水画上便成了“心物合一”、“心物相悦”。因而,郭熙非常重视山水画境界美的营造,并把它作为品评山水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另外,本文还阐述了郭熙绘画风格特征形成的基础,以探求其境界美学思想的渊源。进而论述了郭熙山水画及其境界思想对宋元山水画的影响,从而确立其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林泉高致》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主要内容共分三章:第一章是本文的重点,分三小节。分别从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结合《林泉高致》的文本,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境界”美学思想。重点阐述“身即山川而取之”、“三远”的物境营造法则。第二章主要阐述和探讨《林泉高致》“境界”思想的文化内涵,包括诗情画意的体现和哲学思想的植入两个小节。其中着重对画中诗意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进行阐述。第三章重点论述郭熙绘画及其“境界”理论对宋元山水画的影响。首先,通过对郭熙绘画风格特征形成基础的梳理,探寻《林泉高致》“境界”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其次,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阐述郭熙绘画对宋元山水画的影响,具体的时间范围从北宋中后期到元代。另外,按时间顺序结合时代背景和绘画作品,探讨《林泉高致》“境界”理论对宋元山水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