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两种波列结构的关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夏季淮河流域的降水是我国夏季汛期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此前的研究多是将淮河和长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最近的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多出现洪涝灾害而长江流域却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将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研究。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合成分析,诊断分析等的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环流背景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结论: 在热带外地区,多雨和少雨年200hPa沿西风急流的定常Rossby波列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多雨年,波源位于西欧和中亚,而波汇位于里海和我国淮河流域地区,北太平洋也是明显的波源区,而在少雨年,西欧的波源地区的波活动明显减弱,同时中亚波源区扩大至蒙古地区,原来位于我国淮河流域的波汇区东移到了日本和韩国,北太平洋上也变成了明显的波汇区,这与多雨年明显不同。正是由于这种波列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低层也存在一个自低纬向高纬传播的波列结构。在多雨年,菲律宾到南海是明显的波源区,而我国淮河流域和赤道地区是波汇区。在少雨年,赤道地区和我国淮河流域是明显的波源区,而南海地区是明显的波汇区。这种波列结构的差异也可能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热带地区,赤道西太平洋大气热源的变化与我国淮河流域降水有密切的联系。印度尼西亚附近的赤道地区加热强,则淮河多雨,而加热较弱,则淮河少雨。诊断分析表明,赤道地区加热强度的变化所产生的Rossby波的不同位相,与我国淮河流域降水的异常有密切的联系。 最后,通过对2003年淮河大水年夏季环流场的分析,发现在2003年夏季的环流场中存在上述两个波列结构,并且可能对2003年的降水产生了明显影响。 通过对两个波列结构对我国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从而希望能够对夏季降水预测有一定帮助,为国家的防灾减灾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利用了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资料对2008年6月中旬华南地区持续性暴雨的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了诊断并对制约持续性暴
本文综合利用卫星、云-地闪、雷达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使用11年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分析的对流活动气候特征基础上
本文采用1977-2006年长三角地区5个国家气候一级站的一日四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相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区域大雾频次变化特征及其发生的天气气候背景,并初步得到各
英语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从全国各省的高考试题中英语听力所占的比例来看,听力成绩对于高考英语成绩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可是,听力教学一直不受大家的重视,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学生大部分不重视听力能力的培养,平时不用功,临考包佛脚。这就是现在很多地区英语听力教学的真实写照。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听力教学,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充满积极性的气氛下学习英语,提高
大气数值模式普遍采用一维辐射传输模型,无法表征有云大气中的三维辐射传输过程,从而影响数值模拟乃至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评估这种不确定性,本文采用宽带三维辐射传输模式
全球GRAPES模式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发展的下一代业务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经过五年的攻关,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物理过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地面和
目前对于短期集合预报方面的研究认识还比较缺乏,其中对如何构造适合于短期预报的初始扰动还不够清楚,因此需要针对风暴尺度的特点研究误差的发展演变特征,比较不同初始扰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