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夏季淮河流域的降水是我国夏季汛期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此前的研究多是将淮河和长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最近的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多出现洪涝灾害而长江流域却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将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研究。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合成分析,诊断分析等的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环流背景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结论:
在热带外地区,多雨和少雨年200hPa沿西风急流的定常Rossby波列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多雨年,波源位于西欧和中亚,而波汇位于里海和我国淮河流域地区,北太平洋也是明显的波源区,而在少雨年,西欧的波源地区的波活动明显减弱,同时中亚波源区扩大至蒙古地区,原来位于我国淮河流域的波汇区东移到了日本和韩国,北太平洋上也变成了明显的波汇区,这与多雨年明显不同。正是由于这种波列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低层也存在一个自低纬向高纬传播的波列结构。在多雨年,菲律宾到南海是明显的波源区,而我国淮河流域和赤道地区是波汇区。在少雨年,赤道地区和我国淮河流域是明显的波源区,而南海地区是明显的波汇区。这种波列结构的差异也可能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热带地区,赤道西太平洋大气热源的变化与我国淮河流域降水有密切的联系。印度尼西亚附近的赤道地区加热强,则淮河多雨,而加热较弱,则淮河少雨。诊断分析表明,赤道地区加热强度的变化所产生的Rossby波的不同位相,与我国淮河流域降水的异常有密切的联系。
最后,通过对2003年淮河大水年夏季环流场的分析,发现在2003年夏季的环流场中存在上述两个波列结构,并且可能对2003年的降水产生了明显影响。
通过对两个波列结构对我国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从而希望能够对夏季降水预测有一定帮助,为国家的防灾减灾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