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w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组(真菌性鼻-鼻窦炎)及对照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发病预测方程,为临床快速诊断,尽早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3月-2013年3月之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的102名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作为研究组;按随机抽样方法收集同期收治的102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此204名患者病例资料中的26项发病因素进行统计,应用配对X2检验筛选出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预测方程,并用所收集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方程进行检验。结果:(1)通过对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26项发病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为:中老年(40岁以上)女性多见,病程多在一年以内,常有面部不适及涕中带血的症状,CT检查常显示为单侧发病,单窦病变,发病窦腔的软组织影中常见致密斑或钙化灶,窦壁骨质常有增生硬化。而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则常表现为:男性患者为主,发病时间多较长,常有鼻塞、嗅觉减退症状,专科检查常发现鼻息肉形成。除此之外,如下表现在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均常出现,无显著差异:头痛,流脓涕,鼻腔臭味,专科检查见下鼻甲肥大,鼻腔内黏脓性分泌物。当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有如上症状或体征时,应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变。(2)对204例患者临床资料的26项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如下7个发病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涕中带血、鼻臭、下鼻甲肥大、CT所示致密斑、钙化灶、单窦病变。建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预测方程:y=10.968+2.294X1+1.890X2+2.595X3+2.074X4+3.286X5+4.373X6+4.010X7,P=exp(y)/[1+exp(y)],其中年龄为X1,涕中带血为X2,鼻臭为X3,下鼻甲肥大为X4,CT所示致密斑为X5,钙化灶为X6,单窦发病为X7,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概率为P。(3)将本研究纳入的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如上建立的发病预测方程进行检验,结果为:研究组患者中P>0.50者占94.1%(96/102),P>0.90者占85.3%(87/102)。对照组患者中P>0.50者占8.8%(9/102)。结论:(1)虽然真菌性鼻-鼻窦炎与慢性鼻-鼻窦炎在临床表现上非常相似,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仍然能够根据两种疾病各自的临床特征进行早期鉴别诊断。(2)在临床研究中,可以采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大样本临床资料的统计,建立疾病的发病预测方程。(3)本研究所建立的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预测方程能够指导临床工作中对本病患者进行早期正确诊断。
其他文献
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陈省身说:“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基于
目的:  本研究在已知lncRNA-SENCR对平滑肌细胞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结果对揭示CNV形成的分子基础,阐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