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降糖三黄片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中应用情况,利用五行经络能量仪对病人经络能量进行测定,研究降糖三黄片疗效,探讨降糖三黄片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2月到2012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均符合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以随机表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中药治疗组(降糖三黄片组,CTG)和西药治疗组(糖适平组,WTG),其中中药组32例(男17例,女15例),西药组28例(男13例,女15例)。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全程动态观察,跟踪研究。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耐量(OGTT)试验结果、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血脂四项、血、尿常规、肝功、代谢四项、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心功能检查、体重指数、生存质量、终末事件(心衰、心梗、脑梗)发生率。记录观察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利用五行经络能量仪对病人进行五行经络能量测定。结果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1.25%,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生存质量及健康水平的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治疗后生存质量及健康水平的评分则以中药治疗组显著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BMI指数、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有差异(P<0.05);西药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差异(P<0.01),BMI指数有差异(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血压、BMI指数、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有所改善(P<0.05)中药治疗组治疗后,E/A比值、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和动脉最大流速Vmax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峰最大流速(Emax)、左室后壁(LPwd)、室间隔厚度(IVST)及主动脉内径均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变化(P>0.05);A峰最大流速(Amax)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变化(P>0.05);西药治疗组治疗后,E/A比值、射血分数(EF)及E峰最大流速(Emax)、每搏输出量(SV)显著升高(P<0.05);左室后壁(LPwd)、每分输出量C0、动脉最大流速Vmax、室间隔厚度(IVST)及主动脉内径均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变化(P>0.05);A峰最大流速(Amax)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变化(P>0.05);与西药治疗组相比,中药治疗组E峰最大流速(Emax)、A峰最大流速(Amax)、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室间隔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治疗后,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能量有显著变化(P<0.05);体能指数、自律神经指数有显著变化(P<0.05);西药治疗组治疗后,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能量有显著变化(P<0.05);体能指数、上下指数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中药降糖三黄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健康水平,能够改进血压、BMI指数、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的水平,改善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