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裴《注》句法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志》和裴《注》是颇具中古汉语语言特点的重要文献。论文试图运用穷尽描写结合历时、共时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某些句法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目的是为中古汉语断代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的讨论虽立足于《三国志》和裴《注》,但又不局限于此,一般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材料,因此,在有的章节中,《三国志》和裴《注》的语料甚至不是最多的,做法与通常的专书语法研究略有不同。  概括言之,论文主要讨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第一,首次讨论的问题。这类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很少涉及,但却很重要。如先秦汉语无判断词句中的语气词“者”与修饰判断谓语的副词不并现规则的发现,为认定《三国志》和裴《注》使用无判断词句靠模仿的观点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第三章第一节)。通过对《三国志》和裴《注》无判断词句使用情况的详细调查,论文论述了有判断词句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内在原因:一是在句式上求得与动词谓语句的趋同,二是在表意上弥补肯定性无判断词句的缺陷(第三章第二节)。“宁”字类反复问具有明显的中古汉语语言特征,论文考察了它的源流。认为这类“宁”来源于先秦汉语表抉择的用法,反复问的句式则由“宁”字一般选择问演变而来。在“宁”字性质的认定上,论文与通行的观点不同;句式发展的历时考察则是新的尝试(第五章第二节)。  第二,已有研究却尚待深入的问题。论文对这类问题都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如“所”字结构作状语的问题,以往的讨论大多是限于现代汉语范围内的共时研究,本文则从历时的角度揭示了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理据,并对它的流变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第二章第一节)。副词修饰“是”、否定判断形式“不是”的产生、句末语气词“也”字的脱落,是鉴别判断词“是”是否成熟的标准,本文则进一步提出了助动词修饰“是”也是有判断词句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副词修饰、否定形式“不是”、助动词修饰是有判断词句演变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志,这三者是不断累积的动态过程(第三章第二节)。以往对选择问句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先秦和近代汉语,对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古汉语则关注不够。论文通过对《三国志》和裴《注》的穷尽调查,发现其中的选择问句式既不同于上古汉语,也不同于近代汉语,具有早期中古汉语的特征(第五章第一节)。  第三,讨论较多却还存在分歧的问题。这类问题大多需要发掘新的语言材料,再作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使问题得到澄清。如关于处置式来源的问题目前众说纷纭,本文运用新的语言材料,从语义和结构两个方面论证处置式是“将/把”字句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以”有表处置用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第二章第二节)。另外,有关判断词句主语后“者”字的性质和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第三章第一节)、现代汉语选择问句雏形形成的时代(第五章第一节)、选择问关联词的来源和反复问句末否定词虚化的时代和类型问题(第五章第三节)等等,文中都能利用新发掘的语料一一加以论证,发表我们的看法。  除了上述三类问题以外,本文还对裴《注》征引的文献做了些考稽爬疏工作(第一章第二节),对《三国志》和裴《注》语言的发展性特征和滞后性特征也作了集中描写(第六章)。
其他文献
该文即是希望在这种种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周扬这一人物以及对他与左翼文艺运动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探寻整个左翼文艺观的形成、发展及其最终的确立,并思考作为个体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试图比较全面地描述施蛰存先生的"人"和"文"这两个世界.施蛰存先生拥有深厚广远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理想,它构成了施蛰存的精神主流和深沉的内涵,这是支撑他一
本文是《经验与表达:中国新诗话语研究》一文的导论,主要探讨中国新诗话语的“内在逻辑”,即新诗话语得以生成和延续的历史机制与线索。它致力于回答:在汉语出现历史性变迁(由
学位
该文从文献典籍着眼,结合民俗、考古,初步探讨了古巴蜀曾存在过的原始宗教的一些现象.文章结构如下:“引言”、“第一章:古巴蜀祭祀对象”、“第二章:古巴蜀图腾崇拜”、“第三
MTV包括了艺术种类的一切要素。它融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手段于一炉,属于典型的综合艺术,从而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众多观众,其受欢迎的程度令
思维起源于问题,学习起源于疑问,学习总是和疑问紧紧相连的,且随问题的深入而深入。学会提出问题进而形成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
该文以"艺术之灵"、"思维之花"的视角灾经、以"理想之光"、"情感之波"的根基为纬,患者陈凯歌及其作品的衍变流程,将其那颗被痛苦燃烧得如红宝石般透明的灵魂进行透视与观照,
本文拟在美学的视域内,考察现代艺术所呈现出的时空形态,以及形成特定艺术时空形式的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由此,本文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动力结构中重审时空问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