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此文,先秦道家是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绪论就道家养生治国论的理论基础----自然道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自然与养生),做了疏通和定义。指出自老子起,为重组社会秩序,道家试图从自然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寻求一种新的终极指导准则。他们观察到:(一)宇宙中万物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并无强力或人为意志在其背后控制、引导,但结果却是,十分庞杂的人类社会被组织得非常和谐、圆融;(二)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并不是任何一种猛力瞬时喷涌而出,而是那种隐藏在暗地里渐渐成长着的、不为人所察觉的、柔韧并绵延不绝的力量。他们将这种玄妙伟大的自然准则称之为“无为”和“虚静”。据此,他们主张,作为社会治理者必须深刻领悟到这种伟大玄妙的自然准则,以之为养生治国的理论基础和终极践行原则。即是说道家的养生治国论,有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预设:社会治理者若领悟了“道法自然”之真谛,养生治国皆做到虚静无为,率先做出人格示范,百姓自会望风而归,天下大治则会水到渠成。换句话说,身心、社会的和谐恰恰是社会治理者“体道”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在第一章,剖析了老子自然道论的本质含义,指出“道”在主要意义上不是知识论。老子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了哈耶克所阐发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自发自生秩序”,即“自然”,也就是说社会的演进是自然演化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虽两者之间的背后中西传统有根本差异,但哈氏之理论却对理解老子之道很有帮助),此点是老子五千言最想要表达的核心目的。其养生治国论就是以此展开的,他冀望社会治理者了悟此点,进而“摄生”,达到“无为无不为”。但老子将这种意图与寻求自然知识的理论夹杂在一起,埋下了矛盾的伏线。第二章讨论庄子的养生治国论。庄子承继了老子道论的核心观点,但他自觉地将老子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做了区分,将寻求自然知识的兴趣从自己的道论中剥离出来,把老子的自然道论的理论成果推向顶峰。其养生治国论特色在于:从现实的种种不幸之中,让他对存在于周围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为我”理论进行了彻底反思,提出了“无我”(非自我为中心)的理论。他主张由社会治理者内心的净化进而推及政治的净化,“天放”就是这种本然状态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呈现。庄子的治心论,纠正了老子对客观趋势可能过分屈从的倾向,提高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庄子所设定的养生治国之道,将政治大大地艺术化。第三章是对黄老学派的研究。黄老派继承了老子之道,并保持了老子道论的含混之处,但其寻求自然知识的兴趣明显淡化。他们以老子之道为基础,融铸法、名、阴阳、儒各家学说,创立了自家独特的治心理国论。从理想层面而言,黄老派与老庄崇尚的“无为而治”并无多大差别,但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们又作相当部分地改进、创新:第一,与庄子一样,强调治心的重要,且更进一步突显了“身国同构”的原则;第二,援法入道,他们在“无为而治”的纲领下吸纳了循名奉法内容,治国者的“无为”是用法治来充实的;第三,他们发展了老子“因”的理论,以之为治国者施政上的重要原则;第四,主张治国者“因时而动”,或许正是其重视此点,加上它吸摄百家之长而最终在先秦诸子中成为独领风骚的学术流派。在结语,指出了道家的不足和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为“道法自然”思想的生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土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他们的不足,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他们的观念没有进入到具体的制度的建构中;对个人,道家虚静无为的修心养性之学值得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