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包括六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历史文本与建构的特性,及由不同时期曹操评价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学之现代性.简述了前人在曹操评价问题上的研究主要成果.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从三国开始,曹操"白脸"形象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主要包括:时人褒贬、魏晋史家之品评、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曹操形象江河日下,以及元、明、清时期,曹操的"奸雄"艺术形象定型化几个阶段.第二部分叙述了近代学者,主要是胡适、钱玄同、鲁迅、章太炎对曹操的品评.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1959年曹操论战的起因和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描述了"文革"时期的曹操形象,及其"文革"之后的曹操评价.文革之中,曹操成为法家的代表,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文革之后,史学逐渐走向多元化,但对曹操的评价主要还处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框架和其话语系统之内,基本没有超越50、60年代的论战范围.第五部分反思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曹操形成不同评价的历史观念和道德标准,这主要是:古代针对个人的道德标准,现代的民族统一、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标准.并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提出自己的不成熟的思考.就历史人物评价而言,事功与道德两者皆不可偏废.实现理想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是必不可缺的,即物质与精神.物质是基础性因素,精神则是较物质而言的更高追求.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作为精神的内容之一,是精神的核心,它一方面规范人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行为;一方面又是真、善、美之内容的体现.随着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英雄时代的结束,以知识为背景的平民社会的到来,道德建设则应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起重要性不亚于物质建设.在新形式下,如何确立新的道德标准呢?大致包括两点:一方面汲取和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对传统道德标准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结论部分主要提示了现代史学家庄严的道德评判使命.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对道德、价值问题尤为关注的今天,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重要一员,史学家应当承担起自己的一部分社会责任,努力维护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引导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