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建筑凭借着节约能源、绿色环保、工期短等技术优势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建筑形式,例如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目前我国在建或者已建成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当中,采用“叠合梁、叠合楼板、预制柱或现浇柱、现浇节点”等结构拆分方式较为常见。在当前我国社会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规范在我国实践中慢慢建立起来并且不断地完善,但是大多数是基于“等同现浇”的理念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现浇结构规范里面当中某些观点的方式来规定装配式建筑应遵循的设计与构造要求。而目前我国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针对叠合梁构造做法推荐的是:即要求当主梁所用叠合梁的叠合层厚度小于150mm时宜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且凹口边厚不小于60mm,凹口深度不小于50mm,同时凹口深度与叠合板厚之和不小于150mm。根据构件加工厂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上述凹口叠合梁的凹口边跺在预制时由于梁的宽度较小而导致制作时的不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部分构件加工厂采取即使预制梁叠合层厚度不满足大于150mm时也依然不制作凹口的做法。虽然部分构件加工厂表明非凹口预制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但涉及到的有关试验及理论研究文献较少见。从装配式行业标准中也较难推断出凹口对预制梁的静力及抗震性能的定量影响。要想大力推广这种非凹口叠合梁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就必须要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凹槽与非凹槽叠合梁的受力性能作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某装配式建筑在建工程项目的预制叠合梁构件进行了21根试验梁的足尺抗剪、抗弯静力性能试验研究,以研究凹槽口与非凹槽口对预制叠合梁力学性能的影响,希望在验证无凹口预制叠合梁适用性的同时,为找寻适宜我国既有预制构件加工企业生产习惯的预制叠合梁构造的工艺改进方法,提供试验依据及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试验中,叠合层为凹槽的叠合梁与非凹槽叠合试验梁的混凝土表面正应变与整现浇梁均符合平截面假定,其裂缝发展及破坏形态没有显著的差异。(2)叠合层采用凹槽与非凹槽叠合梁的实测抗剪抗弯承载力值均大于理论值,凹槽叠合梁与非凹槽叠合梁在抗剪抗弯承载力上无明显差别,均与整现浇梁的承载力值有较好的吻合度。通过依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尺度标准来计算,该试验叠合梁的受剪受弯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3)通过抗剪抗弯试验综合分析了叠合层为凹槽与非凹槽叠合梁的破坏形态、实测承载力值与理论值、延性系数、开裂前后的短期刚度等特征值,得出叠合层凹槽的存在并不会明显影响到叠合梁的正常静力受力性能,凹槽和非凹槽叠合梁与整现浇梁的受力性能均无显著的差异。(4)经过使用有限元ABAQUS软件仿真建模分析,有限元模拟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有较好的吻合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叠合层为凹槽与非凹槽叠合梁的静力性能没有显著的差异,两者与整现浇梁的受力性能相当。(5)建议在制作装配式叠合梁因叠合层凹槽存在而不易施工时,可以采用非凹槽的叠合面来取代凹槽叠合面的方式以便于施工,施工时可采取支撑作用,且采取措施使非凹槽叠合面具有一定的粗糙程度来保证叠合面粘结性能良好,进而保证了预制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两者之间的整体受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