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必译《名利场》中人物对话的审美再现——翻译美学的启示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之一,其间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小说对话可谓功不可没。因此在将《名利场》中译时,断不可忽视小说对话翻译的重要性。那么,何为成功的小说对话翻译呢?   小说对话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不仅传达了信息,而且蕴含了美感,更好展现了人物、突出了主题、深化了内涵。审美价值就是小说对话中蕴含的美感,只有深入分析、感悟、了解这些价值,译者才能成功迈出对话翻译的第一步。而杨必先生的译作在译坛长久以来享有美誉,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和分析文本。因此,本论文选取出《名利场》中的人物对话,旨在分析《名利场》中人物对话的审美价值,并分析杨必先生对审美价值的重现,找出策略与方法,发现翻译审美之于小说对话翻译的意义所在。   首先本文从整体上把握《名利场》中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审美价值,也是审美再现的基础;分析杨必先生在审美再现过程中可能会对审美选择产生作用的客观及主观因素,是分析杨必先生审美翻译的前提;重点在于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的不同的层面分析杨必先生的审美选择,并总结出审美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为小说对话翻译提供更能传递美感的思路。   本文认为小说对话翻译的目标是实现审美的动态对等,审美对等是原文和译文之间审美价值的对等,以达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和体验。译者的任务是再现小说对话中审美价值,追求审美的动态对等。本文总结了杨必先生在实现翻译审美对等中的主要策略:动态模仿、“虚”与“实”、“显”与“隐”。   因此,本论文的目的是说明翻译审美之于小说对话翻译,不仅在于信息的传递,而且关键在于美感的重现,让译入语读者能够享受到原语读者的审美感受,充分畅游于文学的悟美之中,是译者的首要任务。
其他文献
挽歌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样式。传统挽歌题材多样,直到十七世纪,挽歌的定义才逐渐缩小到悼念友人这一层面。众多诗人借这一文学样式传达友情,展现诗才,思考人生,极大地丰富了英
十九世纪末期的维多利亚社会,因其顽固而僵硬的维多利亚道德,矛盾重重,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滞后性和消极性。加之奥斯卡·王尔德本人独特的“边缘”性体验,在整个社会与道德的约
正义问题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印第安作家西尔科在其代表作《死者年鉴》中将“正义”作为核心主题来加以表现。她通过这部鸿篇巨著表达了对正义主题的深刻理解,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