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送礼观念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yu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深远而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活动。“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今社会家喻户晓的礼俗,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准则。“礼尚往来”不仅是指礼节上所讲究的有来有往,在内涵上是指人们以物品和礼品为中介进行的相互交往,或称互赠物品的人际往来。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互赠物品的人际往来通常通过“送礼”来实现。本研究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尤其是民间文化心理学的层面来探讨中国人的非官方、非学院式、非典籍规定的送礼行为。以传统的“礼”为切入点,籍以中国特有的礼文化背景来探讨中国人对于送礼行为的内隐结构及其原型表征,并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影响中国人判断送礼行为效用的因素,以期能够较为深入地揭示中国人心目中的“送礼”行为。研究1:采用有条件限定的自由联想词法并辅以内容分析、聚类分析来收集、分析项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送礼”概念的心理结构。结果显示:(1)送礼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从以下5个方面来表征的:贿赂与制裁;意图及缘由;事急从权;社交习俗;礼品内容。(2)中国人的送礼概念在性别、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活区域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研究2:本研究依据Rosch提出的概念的原型理论,来探讨中国人“送礼”概念的原型,寻找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送礼”概念的原型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人的送礼原型大体上可以归为9类,分别是:礼物示例、因礼成事、籍礼达利、礼顺人情、以礼赠情、尊老敬贤、态度、其他原型以及无意义项目。(2)中国人送礼原型的最佳实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3)中国人送礼原型的各维度在性别、婚姻状况和生活区域上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研究3:本研究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情境实验,验证了收送礼双方关系的远近及行为事件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到人们对于送礼行为的判断。实验结果表明:(1)晋升结果和关系远近两个因素会显著影响人们对送礼行为和事件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的判断。(2)关系远近显著影响人们对送礼者攀附动机的判断,且晋升结果和关系远近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其显著水平。(3)关系远近对于人们判断收送礼双方个人交情有显著影响。(4)晋升结果和关系远近两个因素对表达式和工具式两类送礼评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上述三个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中国人的送礼行为,其具体用意有二:其一,希望能对人们正确认知送礼行为起到一些引导作用,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其二,为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拓宽渠道与视野,力争用本土的传统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理论。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巩、UV、MS和NMR四种波谱方法在波谱综合解析中的特征、重点、方法、应用及其要注意的问题,对波谱综合解析的一般思路及计算机辅助波谱解析也作了相应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基础条件、经济流通体制和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速
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历来是各国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我国更是如此。从最近几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我们得知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并不是逐年递减,也
目的:女方卵巢功能异常引起"不孕症"和男方精液活力异常引起的"不育症",主要以"复方阿拉瓦衣毕孜蜜膏"为进行治疗的探讨。方法:对29例男女不孕不育症,服用排泄体内黏液质制剂
测量方程的非线性是纯方位角跟踪研究的难点。为了解决传统伪线性估计结果存在严重有偏性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伪线性估计的无偏估计方法,即在伪线性方程中利用约束最小二
“五四”至40年代末,是专属于青年人的“大时代”。因为先驱们的召唤,青年们争相从历史的尘埃中跳出来,以破坏者和建设者的姿态站上社会历史的舞台。青年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
分析了异态类主观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的语用预设,发现作为预设触发词,"居然"引发的预设是真正来自可能世界的预设,"竟然"引发的预设只是针对现实世界的预设。统计结果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是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因其具有易于分离扩增、多向分化、造血支持、低免疫原
少先队爱心教育初探●张振东爱心是与同情、关心、体恤等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常常促使一个人产生利他动机并表现出利他行为。爱心的产生与一个人的移情能力有
本文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历史以及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经济学等学科的观点与原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