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探测精度的不断提高,杂散光的抑制水平逐渐成为了制约空间光学系统探测性能的关键因素。对卫星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来源、传播方式进行建模仿真,同时进行效果评估,能够为系统整体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缩短研发周期。对此进行的分析研究可以为空间科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研制高精度空间光学系统的必要步骤。本文根据空间卫星载荷研制任务的需求,完成了对晨昏卫星光学载荷杂散光综合影响的建模分析。首先,对载荷轴外强杂散光源造成的杂散光进行仿真建模。利用STK软件对卫星进行全年空间轨道建模,分析太阳和月亮辐射作为强杂光源时,辐射矢量相对于卫星载荷光学系统光轴的入射角度全年变化规律。在FRED软件中分析了杂散光经卫星载荷内部结构传递后对像面探测器产生的影响,并用消光比衡量杂散光对探测器的干扰程度。经综合建模分析,轴外强杂光源在卫星载荷工作期间,遮蔽系统能够充分抑制轴外强杂光源对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消光比达到10E-9以下。随后,针对由于大气辐射及地面散射所产生的光学载荷视场内的杂散光进行分析评估。基于MODTRAN软件的大气参数数据库,完成了卫星载荷所接收到的地气光辐亮度的建模计算。根据星载载荷的对地观测任务需求提出了改进信噪比模型。用该模型评价大气散射杂散光对卫星载荷成像质量的影响。完成了在不同的太阳天顶角和能见距离下的信噪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不考虑大气影响的传统信噪比模型,二者的信噪比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差异较大达到105以上。对卫星载荷在不同太阳天顶角和能见距离下的信噪比计算结果显示卫星载荷的信噪比与太阳天顶角呈负相关,信噪比平均值由197(太阳天顶角0°)下降到113(太阳天顶角60°)。与此相反,卫星载荷的信噪比与能见距离呈正相关,信噪比平均值由43(能见距离5Km)增加至116(能见距离23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