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类似深圳市等滨海城市地区修建大型交通枢纽的地下工程中,会遇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海积淤泥软土地层的变形特征及其稳定性控制,二是多个近接深基坑工程的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控制难题。论文依托深圳海积淤泥地层新建地铁5号线前海湾车站深基坑工程,并考虑既有地铁1号线车站与待建11号线车站相互近接深基坑工程这两个特征边界条件,根据其所处地层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特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实测以及工程应用等方法,通过研究分析海积淤泥地层深基坑开挖力学特性、海积淤泥地层深基坑开挖时空效应、海积淤泥地层多个深基坑近接施工相互影响、包含施工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层与工程结构稳定性控制技术,明确了海积淤泥地层多基坑近接施工过程中周围地层与工程结构的变形规律,优化了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关键参数,解决了近接多基坑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保证了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与车站结构的稳定与安全。通过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深圳前海湾海积淤泥地层深基坑开挖较普通地层具有显著的力学特性。基坑外淤泥地层对基坑第一次开挖扰动较敏感,出现塑性区的时间要比普通地层早得多;淤泥地层进行基坑开挖过程中,桩各处的位移普遍大于普通地层,尤其是桩深在-15m以上,桩最大水平位移和桩顶位移比普通地层分别大40%-50%和200%-300%;淤泥地层和普通地层的周边地表沉降都呈“凹槽”曲线分布,但最大沉降值要比普通地层大100%-300%。(2)通过海积淤泥地层深基坑开挖时空效应分析,给出了深基坑开挖优化关键参数。前海湾站基坑纵向分段开挖长度在10m之内和竖向分层开挖厚度在2m左右对围护桩的桩体位移控制效果较佳;基坑开挖速度对第1、2步基坑开挖的桩变形、地表沉降、基坑隆起、支撑轴力影响最大,对第3、4步开挖的影响很小;桩顶位移、桩最大位移与基坑开挖速度均呈二次指数衰减关系,地表最大沉降与基坑开挖速度呈线性负相关。(3)研究了海积淤泥地层新建地铁车站与近接既有地铁车站间的相互影响规律。既有车站结构的存在使新建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位移传播路径发生改变,靠近既有车站侧的基坑地表沉降与桩体水平位移均小于另一侧的地表沉降与桩体位移;海积淤泥地层新建基坑近接(8.7m)开挖使既有车站结构产生一定偏转,最大水平位移为0.9mm、最大竖向位移为2mm,均远小于允许值36mm,这种偏转不影响既有车站结构总体安全。(4)研究了海积淤泥地层待建近接基坑开挖对新建车站的影响规律。待建近接基坑开挖深度越大、近接距离越小对新建车站扰动越明显;待建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能有效减小基坑开挖对新建车站的位移,较采用围护桩可减少水平位移3mm;待建基坑围护结构的深度变化对新建车站位移影响不明显;待建基坑采用抗拔桩对新建车站稳定性控制效果比较明显,较不设抗拔桩减少水平位移2.5mm。(5)针对海积淤泥的流变性以及四周临近道路较大堆载对新建车站基坑施工的潜在威胁问题,提出了平面格栅状水泥搅拌桩对淤泥地层的加固锁定方案,有效控制了淤泥地层的稳定性,同时采用减载方式控制了地面超载对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不利影响。论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我国在滨海淤泥软土地区近接复杂工程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方法及技术经验,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