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体词汇“目”的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hch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语言当中都有着有关身体器官的词汇,可以说成是与语言同时出现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被列入常用词汇。用身体词汇来表达生活体验是人类普遍的现象和共有的特性。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基本词汇-身体词汇派生出了许多生动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人类的直观感觉,更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与见解。作为现代语言中最为我们熟悉的语言,身体词汇在日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常用语言被广为使用。身体词汇的派生能力强大,拥有着复杂的意义。近年来关于身体词汇的研究正变得繁盛。笔者阅读大量的文献后发现,包括“头”“手”“口”在内的身体词汇,在惯用句和合成词方面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然而关于“目”的研究却只限于惯用句,与合成词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因,笔者想在本稿中展开对“目”合成词的研究。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阐述了选此主题作为毕业论文的原因。其次,对先行研究做了简要概括。从身体词汇的研究,身体词汇“目”的研究,身体词汇合成词的研究三个部分出发,对身体语言的研究现状做了介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于由两个词素构成的“目”的合成词,一共451个,来自于《广辞苑第五版》和《明镜国语辞典》,并附在附录中。本文从形态论和语义论两个角度出发,参考语构成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展开研究。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从语构成角度出发,对“目”的合成词进行分析。在第一节中,对语构成的相关知识做了简要概述。在第二节中,从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出发对“目”合成词进行分析,考察了“目+名词”、“目+动词”、“目+形容词”、“名词+目”、“动词+目”、“形容词+目”、“副词+目”、“数量词+目”八种语构成方式,并根据词的形态、性质、位置对“目”的合成词做了分类。最后阐述了“目”作为量词的用法。第二章着眼于“目”的多义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考察。在第一节介绍了本章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知识。在第二节中将字典中“目”的意思做了整理。总结出“目”主要有14个意思:分别是“视觉器官”、“看”、“眼神·视线”、“视力·视野”、“注意力·鉴赏力·分辨力”、“外貌·样子”、“体验·遭遇”、“表情·态度”、“圆形”、“中心·目标”、“点状线·缝隙”、“交点”、“数量·重量”、“顺序”。第三节确定了“目”的本意—“视觉器官”和概念槽—“视觉功能”、“点状”、“线状”。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目”的14个意思的实际扩张过程做了阐述。第三章基于前两章的结论,分析了“目”合成词的语言构成方式和意义间的关系。分别从隐喻、换喻、提喻的角度出发,对此做了阐述。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主要对之前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目”的合成词的研究,旨在为大家在学习有关“目”的词汇时提供些许帮助。此外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是基于主观的理解对“目”的合成词进行分析研究,由于篇幅和个人能力所限,难免有研究不充分的地方。在今后,笔者想对其他身体词汇进行分析研究,并探明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和认知差异。
其他文献
为研究子弹膛内抛射,以某新型结构防空榴弹战斗部为基础,建立含能子弹膛内抛射过程数值模拟数学模型,运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火药燃烧、推板及含能子弹在膛内的运动过程,
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建立一个单轮车辆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对ABS进行仿真。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中,由于被控参数具有时变性、非线性、不确定
“光电效应”是继“光的波动性”光具有“粒子性”的有力证据 ,在近代物理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生活中可应用于自动控制 ,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已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消费价格指数延续回落态势(降至6.3%),通胀压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进出口
两周农田水利系统包含规模较小的田间沟洫系统与规模较大的陂塘、运河渠道类等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系统。田间沟洫系统兼有排水、灌溉之用。陂塘、运河渠道类等人工水利工程主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来自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托马斯R陶德曼的《大象与国王——部环境史》(Elephants and King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该书主要
政治话语作为政治活动的载体,早已受到语言分析家们的重视。长期以来,语言学领域的政治演讲研究,主要从修辞策略、文体特征等方面涉及,很少有中国学者从元语言角度涉及。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