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森林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森林对净化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旅游大省,更是农业、林业大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促进生活健康发展,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十分重要。然而,对河南林业历史,尤其是对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历史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研究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史,探究中原大地森林消长的原因,总结河南明清林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仅对河南新时期林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国21世纪林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从而发挥河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取得河南林业现状第一手资料,并大量搜集有关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的著作和地方志书,从而取得有价值的明清河南林业史料。对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研究,探讨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的变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利资源、森林植被、鱼鸟禽兽等)。根据河南生态林业生产自然区划,即: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豫南大别一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等,论述明清时期河南的基本概貌、森林消长、林政历史、林业职官、林业法规、林业科技(育苗、造林、防虫、护林)、林业文化(盆景艺术、民俗传统文化、林业相关诗文)、造林名人和古树名木等,从而总结出河南明清林业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概括了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几大区域的情形:人口增加,垦林事农,“薪材不易”的豫北太行山林区;豫西黄土丘陵林区多数林木消失,只有深山尚有老林;黄淮常年决溢,灾难深重、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保存了修竹、桑柞的豫西伏牛山林区;老林不多、但种桑植柞的南阳盆地林区;列为“禁山”、林涛依旧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指出其不断衰减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多,开垦山林,扩种农田,颐养生民;二是官府建筑,采伐林木,毁坏森林;三是战争频仍,消毁林木;四是缺乏林业管理机构,无人监管林业事宜;五是自然灾害(旱灾、涝灾、蝗灾、风灾、地震等),森林遭灾;六是气候变迁,原始森林逐渐消退。文章论述了明清河南林政历史,分析了当时林业部门的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中央和地方);论述了明代和清代的林业法制(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木政、抽分、林业部门法规等)。论述了明清河南的林业科技事业包括苗木培育、植树育林、造林技术、封山护林、防风固沙、农林间作、病虫害防治、开展林业文化教育及林业文学创作、“森林文化观”等。并对林业名人、古木进行了统计、整理。本文对明清时期的河南林业进行了认真思考,分析总结了明清时期林业重要思想:林业尤其是桑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动能;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与其互相协调。明清的林业经济思想:林业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主张因地制宜开发山泽之利是致富之策;认为从事林业与其它种植业相比是省力而利润丰厚的生产部门;农林综合经营的思想;垦荒植林并缓交赋税的思想;森林有益于风水的思想等。还论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林业思想:俞森的“森林多效益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张之洞的“劝学导政”思想、康有为的“公有统筹”思想等。并据此总结出明清林业生产的基本经验:明清时期对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普遍有了明确的认识;人们普遍认识到毁林与江河淤塞的关系;人们对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也有了较详尽、深刻的论述;对森林与水旱之灾的关系,普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还认识到种树可以调节气候、改良环境、有益身心;人们对种树防风御寒的作用有了新认识。本文在对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今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南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生产林区;2、加快建章立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3、强化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5、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对各个自然林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以林为主、退耕还林;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保持水土,因地制宜;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完善网络,林农间作;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以林保农,以林促农;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营造巩固,注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