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人类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逐步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两大对策。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起步、停滞和快速发展三个时期。在此期间,众多专家分别就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管理、评估体系、社区共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区共管(Community Co-management)是一种全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通过当地社区和保护区共同参与社区和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形式,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本文以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为切入点,从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外部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着手分析,以作为GEF“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中社区共管自项目的实施地——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旨在引导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以保护为前提下,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争取建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模式。 作者经过3个月(2003年6月中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上旬,2004年3月上旬~中旬)的实地调查,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方法,在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社会经济本底状况和居民心态调查的基础上,从12个候选示范村中选定5个社区共管示范村,并结合当地社区实际情况,从加强保护区自身建设、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完善共管委员会职能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有关社区共管实施和监测的建议:合理规划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发展社区替代能源;重视妇女和社区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等。 最后就有关社区共管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如:PRA调查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社区共管项目中能源替代的商业化运作的必要性和商业开发培训——融资——评估模式的建立;以及社区共管信用承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