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流动中颗粒破碎过程的数值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相流动中的散粒体系统颗粒破碎研究是当前许多领域关心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发射装药发射安全性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发射药床的挤压破碎是评定发射装药发射安全性的核心问题,对此的一般性研究是单独采用离散元法模拟颗粒、散粒体系统及内部颗粒的破碎,以动态挤压模型代替实际工程中的燃气推动作用,未考虑流体作用的复杂过程,本文的创新性在于还原实际工程中的气体冲击荷载,将复杂的气固相互作用考虑到发射药床的运动研究中。本文以发射装药发射安全性的大课题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分别建立气固两相模型,对两相流动中的颗粒破碎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其应用到高速气体冲击下发射药床破碎问题的研究中,本文研究的具体工作有:(1)建立了气固两相流动中颗粒破碎的计算模型。首先建立了单个颗粒能够发生破碎的散粒体系统颗粒破碎模型,然后建立了圆筒中的气相模型,最后通过耦合模块使气固模型信息交互从而建立了可描述颗粒破碎的气固两相模型。(2)比较了不同离散方式、颗粒形状以及填充密度对两相流动中气相分布及颗粒破碎程度的影响,从固相和气相系统的角度揭示了规则/随机离散颗粒、正六面体/球体/正六棱柱状颗粒和不同填充密度下颗粒与两相系统的内部联系和变化规律。(3)建立了发射药粒离散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细观参数的标定,验证了发射药粒离散元模型可有效模拟实际发射药粒的力学行为;建立了两相流动中弹药冲击破碎系统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数值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离散方式、颗粒形状和填充密度对两相流动中的固相系统有显著影响。规则离散颗粒破碎率高于随机离散颗粒,正六面体颗粒破碎率依次高于正六棱柱颗粒、球体颗粒,低填充密度颗粒破碎率高于高填充密度颗粒;破碎率高的颗粒聚合性更好,颗粒增速更加缓慢。(2)离散方式、颗粒形状和填充密度对两相流动中的气相系统有显著影响。当内部流场趋于稳定时,规则离散颗粒气相压强和速度高于随机离散颗粒,球体颗粒气相压强和速度高于正六棱柱颗粒和六面体颗粒,高填充密度颗粒气相压强和速度高于低填充密度颗粒。(3)通过和物理试验对比,分析了发射药床运动状态变化、破碎程度和膛底受压情况,计算出药床燃烧表面积比误差为5.65%,膛底受压误差为3.34%,考虑模型简化和内部填充密度限制带来的可能误差,数值试验能够较完美地再现两相流动中发射药床的破碎过程。
其他文献
在我国西部盐湖地区,由于较大的温湿度变化和高浓度腐蚀性硫酸盐,半埋混凝土结构往往遭受严重的硫酸盐侵蚀破坏,大大降低其服役寿命。本文设置了砂浆全浸泡和半浸泡在5%的Na2SO4和5%MgSO4溶液中,并设定半浸泡试验温湿度在20℃-80%RH和35℃-30%RH的隔日循环变化,揭示极端环境下水泥砂浆硫酸盐劣化损伤机理,同时研究了各类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探究了砂浆内部氯盐-硫酸盐交互作用机制,以及不同
二维碳材料由于独特的结构,表现出异于其三维块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优异的力学、电学、光学和热学性能,并在复合材料、电子器件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二维碳材料的性能与其原子结构(如键合方式、层数)密切相关,故揭示其对二维碳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失效机制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对此研究较为薄弱。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单层与多层二维碳材料(sp2键合的石墨烯(GR),sp2
吸力式沉箱基础可以作为海洋工程张力腿式平台(TLP)的锚固基础。在服役过程中,吸力式沉箱基础不仅受到上部平台结构浮力所产生的竖直单向荷载作用,还会受到风、浪、流等因素所引起的循环荷载作用。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强度的弱化会降低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承载力,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直接影响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与安全性能。为保证浮式结构的稳定性,结合锚固系统受力特性,本文针对静载和循环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基础在软黏
生物分子参与人体各种生命过程,研究生物分子的检测分析方法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检测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灵敏、快速和选择性的检测,其中关键环节是电极材料的制造和修饰。本论文基于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技术完成了复合沉积系统设计和工艺研究,制造了金纳米粒子/二硫化钼/氟掺杂氧化锡导电玻璃(Au NPs/Mo S2/FTO)
相位和偏振是光场非常重要的属性,也是比较难以实现灵活调控的两个自由度。结构光场要求对相位、偏振和振幅等光学自由度在光场截面的空间分布上实现充分的调控,例如涡旋光场和矢量光场等复杂的新型光场。结构光场在超分辨显微镜、光镊技术、激光微加工、信息传输和图像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就需要对光场的相位、振幅和偏振等所有属性进行局部的精确控制。具有特殊相位分布的焦散光场因其具有自聚焦、自重构和自愈合等特性
基因表达调控是治疗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现有的基因调控技术大多是不可逆的,但DNA甲基化是可逆的。有一个稳定的载体将甲基转移酶负载到核酸酶中对于DNA甲基化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新的AGO1与DNMT3a3l甲基转移酶的融合,并将其装载到细胞核中,从而实现基因的甲基化。我们鉴定了未甲基化的靶基因并开发了基于AGO的甲基转移酶融合蛋白,研究了其通过靶DNA甲基化
碳纳米管因具有高长径比、高机械强度以及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在真空电子学的研究中,基于碳纳米管的冷阴极技术正不断发展,在具有快速启动、结构紧凑等特点的基础上已逐步实现了大电流密度、高稳定性的电流输出,并逐步被应用在基于冷阴极技术的X射线管、电离真空计等器件的研究当中。但是要使碳纳米管阴极实现在以行波管为代表的微波功率器件上的应用,由于对电子注层流特性要求较高,还需要结合冷阴极的特
颗粒体系是由大量粗颗粒堆积形成,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呈现出颗粒尺度的结构不均匀和动力学不均匀性的基本特征。颗粒体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基本理论到实验手段上,表征与建立颗粒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都极其困难。现有测试分析手段所描述的颗粒系统组织结构过于简单化,缺乏对颗粒结构和动力学的真正认识,从而制约了颗粒体系研究的发展。因此,开展颗粒体系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测量,是理解和认识颗粒体系重要物理和力学
孤子和异常波的新颖动力学研究是非线性科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孤子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834年,其年苏格兰人罗素在爱丁堡附近的运河中首次观察到了波形稳定的水波孤子。其后,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器的出现、新材料制造技术的成熟以及超快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光孤子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迅速应用于实践中,如远程光纤通信、光存储和全光开关等。广义上讲,异常波(rogue wave)可认为是
光学层析成像是一种典型的非侵入式医学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近红外光照射生物组织,使光子在生物组织内被散射和吸收,用高精度仪器测量组织体表面的光强分布信息,再采用稳定的重构算法重建生物组织的光学参数,光学参数的高对比度表明生物组织体内存在某些异常信息。光学层析成像的数学模型通常为偏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根据空间尺度的不同,常用的偏微分方程模型包括Maxwell方程组、辐射输运方程和扩散方程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