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姆·谢泼德被认为是美国剧坛自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以来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曾经是一个沉迷于毒品、迷恋摇滚的放纵少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贝克特的戏剧,并为之所深深吸引,最终走上戏剧之路。而美国百老汇的自由剧场又为谢泼德的戏剧试验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他从那儿起步、发展,并最终以《被埋葬的孩子》获得1979年的普利策戏剧奖,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重要作家的地位。
当前,批评家对谢泼德及其戏剧的兴趣愈来愈浓厚。他们或者试图解读其作品特别是家庭剧的内容,或者尝试分析其所采用的先锋戏剧技巧。但在另一方面,谢泼德的戏剧创作呈现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演变过程,对此,我们还有较大的余地做更加深入的分析。本论文试图分析谢泼德戏剧风格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谢泼德是一个即兴作家。他对主流剧场循规蹈矩的做法深为不满。他从一种心灵图景出发,笔随心走,有时是一幅荒诞的拼贴画,有时是一种超现实的幻觉。早中期的戏剧,由于受摇滚音乐的影响,语言极富特色,充满诗意。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谢泼德转向家庭剧的创作,其创作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作品倾向于描绘现实,希望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批评家Ruby Cohn曾经把谢泼德的戏剧从形式和体裁上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拼贴画、白日梦和家庭剧。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本论文着重从谢泼德戏剧的风格入手展开对他戏剧作品的分析。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先简要介绍谢泼德的生平与艺术生涯,并对当前批评家的评论进行梳理。第一章着重分析谢泼德早期戏剧中所体现出来的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由于受战后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年轻的谢泼德以一种存在主义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这一态度同时影响了其创作,作品中不合理的情节、可笑的人物、无意义的语言等等都表现出荒诞派的特点。第二章集中讨论谢泼德中期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由于生活上的变故和创作上的困境,谢泼德举家移居英国。在那里,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戏剧变革的影响,作品在许多方面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例如:心理空间结构,意识化的叙述手法以及即兴的人物刻画。第三章转向分析前两个时期的作品中所同时体现出来的残酷戏剧的特点。虽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谢泼德曾经有意识的学习阿托德,但阿托德的残酷戏剧观却明显地影响了谢泼德地戏剧创作,这体现在作品的情节,语言,舞台布局等方面,以及对原始仪式和神话的运用上。这种“残酷”手法触及我们的神经和心灵深处,引起我们的共鸣。第四章分析谢泼德在家庭剧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特点。这种转变是与他早期不幸的家庭生活以及美国剧坛一直存在的家庭主题的影响分不开的,体现在舞台设计逼真,情节和人物连贯可信,以及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等方面。“结论”部分揭示出谢泼德的戏剧风格仍然处于一个演变过程中,而对这种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谢泼德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深层意义。总之,我们对谢泼德的戏剧风格作这样一个研究将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谢泼德及其戏剧追求。同时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戏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