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的加快,人们的职业压力逐渐加剧,职业倦怠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各个行业蔓延,目前,中国正进入职业倦怠的高峰期。据有关调查发现,政府公务员成为是职业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这与逐年攀升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政府部门公务员担负着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社会各项事务的重要职责,公务员高发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到公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影响着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提高。因此,探索一套可以有效预防与治疗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方法成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员工援助计划(EAP)作为一项在国外及国内企业领域广泛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其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在防治员工职业倦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在国内政府领域却鲜有应有。在政府部门实施EAP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公务员群体对实施EAP的主观意愿缺失,政府体制内因素对EAP实施有制约,以及EAP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等方面。从入职前的“香饽饽”到入职后的职业倦怠高发区,诱发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何在?通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引发公务员个体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因素,如性格、成就动机、心理调适能力、婚姻状况、受教育情况、生活习惯等;引发公务员群体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职业观、公务员职业本身、公务员管理体制、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高发及传统行政体制改革等原因。职业倦怠作为一种个体性与群体性兼有的现象,其预防和治疗方法也应兼顾针对性和普适性,EAP服务考虑个体多样化为特征,通过个体干预和群体干预等方法来应对职业倦怠,作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补充模式,应尝试引入政府公务员管理领域。为有效实施政府EAP,要不断提高政府的实施意愿,做好政府EAP导入前的宣传、服务部门的确定与需求评估工作,建立政府EAP实施的制度保障机制,拓展EAP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构建“本土化”的EAP服务模式等。在从整体上阐述政府EAP引入与实施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政府EAP的三级干预体系,并结合政府管理体制与公务员职业倦怠特征,构建政府EAP的外主内辅模式,提出政府EAP应在采用外主内辅模式的基础上,兼顾联合模式与共同委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