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其管辖的领土上,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诸多要素后,对领土进行依据行政管理和经济集聚功能的调整和划分,并在划分后的区域内设置国家组织管理部门。行政区划作为政府对划分区域进行行政管理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其本质上是国家权力在特定区域内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分割,这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富强繁荣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逐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导致“行政区经济”突出。“行政区经济”的产生不仅由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划分了经济发展的区域范围,同时也在公共权力方面确定了边界,这种边界让区划内的经济活动受到刚性的约束力;而行政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客观存在,随着区域间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出现差距,区域间的溢出效应逐渐出现力度上和方向上的差异,使得行政区域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制约着市、县、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行政区划的调整。基于这种调整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地理现象,本文从空间角度出发,以2011年安徽省撤销地级市巢湖市行政区划为例,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时间节点,运用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的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对“三分巢湖”前后(2006-2015年)合马芜三市各县区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空间相关系数进行定量估计,并结合聚类分析及样本均值比较分析研究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相关结构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为改变原合肥市与原马芜两市缺乏经济联系的局面,行政区划调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时间和相应条件。(2)此次区划调整实施中庐江县、和县的划归具有经济依据。(3)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后两年,相对稳定的空间相关结构被打破,原巢湖市及无为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获得提升,但长江两岸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