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们与三曹、邺下诸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坛的繁盛局面。我们认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建安时代文学自觉所起的推动作用上,而这一推动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另外,他们在“汉音”至“魏响”的过渡阶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过渡形态主要表现在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独立于音乐之外,并将辞采艺术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音乐文学向语言文学的过渡,诗歌走上了自觉的道路。本论文试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建安七子研究情况作了述评。对于建安七子的研究长期以来显得较为单薄,但近二十年来有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七子文集的重新整理以及七子研究的论文与论著的大量涌现。但七子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同时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扼要阐述建安七子的生卒年、所处时代及其思想。虽然对七子生平、思想研究已较为充分,但这仍是进行七子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七子的作品。本章概括写出七人的职务、思想及大致行事,对阮瑀、应玚的《文质论》加以分析比较。对七子生卒年的探讨并非是本文主题,但对他们的生卒年进行爬梳是有必要的。七人中除孔融、徐干、王粲外,其它四人生卒年难以确考,对生卒年不可确考的四人,引证前人研究文献资料以得出大致推论。第三章探讨建安七子与文学自觉的关系。文学自觉的起源在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看法,基于孙明君先生的观点,文学自觉应起源于建安时期,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一步加以论证。七子的作品既有“汉音”遗风,又开拓“魏响”新风。七子的文学地位正体现在从“汉音”至“魏响”的过渡状态,就继承“汉音”而言,七子对汉乐府、汉末文人诗都有所学习;就“魏响”新风而言,他们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诗歌题目的新创与辞赋题材的开拓、个人情怀的抒发与作品文采的展示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央视综合频道于2011年8月推出了改版节目《看见》的周末版,这是一档以"人物"为核心的电视专题节目,自推出后收视率一直不俗,也赢得了业界的好评。本文中,笔者结合电视叙事学
作为当代诗歌中的天才人物——他的名字足以让人想起法国诗人兰波——海子极大地提升了当代诗歌的精神高度,并且拓宽了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其中包含了对传统资
寻找可再生、廉价、清洁新能源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课题。其中,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环保可再生能源。由于CuInSe2(简称为CIS)是一种直接带隙材料,光吸收系数高达105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之快,导致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加大,到处充满了欲望,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都觉得活的很累。相比之下想象之中的古代社会则悠闲宁静,巨大的反差使
顺应当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和观众接受的需求,电视新闻界出现了这样一种节目制作理念——新闻故事化叙述,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它实际体现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
<正> 据据美国报导,未来的农业有许多作物可能不需用人的双手去播种、管理、施肥、收获、包装和运送。光电管能确定那些水果可采摘,保证上市的都是熟水果。对付虫害主要不是
六朝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著作蜂拥而起,大量著作问世。而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也诞生于此时,其在中国诗歌创作理论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汤显祖是中晚明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史上的一大家,以“临川四梦”四部戏剧而驰名中外剧坛。汤显祖是一个高产作家,他的诗歌戏剧创作颇为丰富。对于其诗歌和戏曲的分类研究也取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从1832年爱伦·坡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梅岑格施泰因》直至1849年去世,他累计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对死亡的关注则贯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更新,语音信息取代了文字短信,视频语音颠覆了图片消息,使消费者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更方便、更快捷的信息沟通平台。YY语音作为"中国最大的实时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