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心血管病事件的病理基础,所涉及的血管内皮损伤、组织坏死及炎症介质等病理改变与中医毒邪致病的特点多有相似之处。针对冠心病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本课题前期提出“瘀毒致变”是引发急性心血管病事件(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 ACE)关键病机的假说,同时建立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量化标准。为评价此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本课题从对该辨证标准的评价、探索与毒邪相关的临床表征及对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病因病机的验证进行研究研究一: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量化标准的评价目的:评价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量化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方法:对40家医院2700例介入术后冠心病稳定期患者,采用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量化标准的真实性;通过Kappa值,评价该标准的可靠性;通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该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标准真实性评价:灵敏度91.17%,特异度93.91%,阳性似然比14.9703,准确度93.04%,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可靠性评价:Kappa值为0.8415;临床应用价值评价阳性预测值87.51%,阴性预测值95.78%。对标准中主要指标及次要指标中的各6项独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分别为:主要指标结果:中、重度心绞痛方面:93.54%、91.78%、11.38、92.63%、0.9、0.8525、91.37%、93.86%,重度口苦方面:90.01%、78.36%、4.1604、81.26%、0.779、0.5768、57.91%、95.96%,老舌方面:83.73%、76.71%、3.5956、79.44%、0.571、0.583、69.62%、88.09%,舌青或青紫方面:90.62%、90.38%、9.4205、90.48%、0.911、0.8063、87.50%、92.84%,剥苔方面:97.95%、99.57%、227.322、99.48%、0.939、0.853、92.86%、99.88%,舌下络脉方面:90.23%、92.79%、12.5091、91.96%、0.913、0.8186、85.61%、95.23%。次要指标结果:Hs-CRP>3mg/L:88.19%、96.21%、23.28333、94.07%、0.933、0.8478、89.44%、95.73%,纤维蛋白原短期内显著升高:90.56%、85.92%、6.4331、87.96%、0.857、0.7579、83.46%、92.07%,P-选择素短期内显著升高:95.65%、96.53%、27.60248、96.31%、0.901、0.9046、90.41%、98.48%,高胆固醇史:91.63%、84.66%、15.0558、87.37%、0.943、0.7417、79.19%、94.07%,高血压2-3级:84.78%、78.53%、13.949、80.96%、0.938、0.6126、71.57%、89.00%,糖尿病病史,FBG>7.0mmol/L:95.28%、92.09%、12.0415、53.30%、0.939、0.8744、94.99%、92.09%。结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量化标准所选择的重度心绞痛、舌青或青紫、剥苔、舌下络脉、Hs-CRP>3mg/L、纤维蛋白原短期内显著升高、P-选择素短期内显著升高、高胆固醇病史、糖尿病对诊断毒邪有较高的真实性、可靠性,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重度口苦、老舌、高血压2-3级对诊断毒邪有一定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二:冠心病稳定期毒邪相关临床表征的研究目的:探索与冠心病稳定期毒邪相关的临床表征。方法:对40家医院介入术后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应用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量化标准中的毒邪标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入选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700例,因资料严重缺失等因素共剔除17例,最终纳入分析的例数为2683例。2683例中男性1795例,女性888例,平均年龄59.85±9.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年龄>55岁、吸烟、饮酒、胸痛、口中粘腻、舌淡暗、舌淡紫、舌暗红、苍老舌、厚苔、腻苔、脉沉、数、细等33个指标的患者多伴有毒邪,有毒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无毒组患者。应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心绞痛、舌质淡暗、舌下络脉、剥苔、高胆固醇病史、纤维蛋白原(Fbg)、糖尿病病史(FBG>7.0mmol/L)、吸烟、高血压2-3级、疼痛部位心前区、老舌、重度口苦13个指标与毒邪明显相关。结论:具有Hs-CRP、心绞痛、舌质淡暗、舌下络脉、剥苔、高胆固醇病史、纤维蛋白原(Fbg)、糖尿病病史(FBG>7.0mmol/L)、吸烟、高血压2-3级、疼痛部位心前区、老舌、重度口苦13个指标与冠心病稳定期毒邪显著相关。研究三: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毒邪致病程度的研究目的:证实冠心病稳定期疾病转归的重要病理机制为:“因瘀酿毒,因毒致变;血和毒化,毒化病瘥”。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符合入选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入组,并给予相应治疗,中药治疗组给予西医标准治疗1年加活血化瘀类中成药6个月,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治疗1年,入组、用药6月及12月为访视点,观察毒邪减轻率、终点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填写中医症状积分表、血瘀证计分表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药测因”,从而证实毒邪致病的特点。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956例,其中因年龄不符或满足排除标准提出79例,脱落69例,最终纳入1808例。2组间基线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进行平衡后,组间分布均衡。分别在6月和12月访视点进行疗效评价:毒邪减轻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毒邪减轻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入组6月及12月较入组时毒邪严重程度均明显减轻(P<0.05);对照组,入组12月较入组时,毒邪严重程度减轻(P<0.05)。终点事件发生率:用药6月及随访12月时,两组间终点事件的发生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减少毒邪致病的发生。中医症状积分:入组6月及12月,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较入组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计分:入组6月及12月,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均较入组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入组12月时较入组时有明显减轻(P<0.05)。生存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治疗前后分析,组间比较:入组12月时,治疗组较对照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入组6月及12月较入组时,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共发生与试验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事件共计16例,其中治疗组7例,对照组9例,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组间比较,P=0.615,即2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辨证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部分减轻冠心病稳定期毒邪的严重程度,降低冠心病稳定期毒邪致病的发生,对患者的中医症状、血瘀证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以药测因证实了“因瘀酿毒,因毒致变;血和毒化,毒化病瘥”是冠心病稳定期疾病转归的重要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