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湿重是影响贝类养殖企业效益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选育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为研究不同贝龄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外部形态性状对湿重的影响,分别测量了100个6月龄、18月龄岩扇贝的壳长(l1/mm)壳高(l2/mm)、壳宽(l3/mm)和湿重(w/g),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对4个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数据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对6月龄岩扇贝湿重直接作用最大,壳宽次之,壳长对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不显著(P>0.05);壳长对18月龄岩扇贝湿重直接作用最大,壳宽次之,壳高对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不显著(P>0.05)。决定系数与通径分析的结果一致。通过多元回归法建立了6月龄、18月龄岩扇贝外部形态性状与湿重之间的回归方程。6月龄:w=-6.406+0.277l2+0.179l3,R2=0.846。18月龄:w=-11.525+0.419l1+0.927l3,R2=0.925。本研究为岩扇贝选择育种、确定分苗时间提供依据。2.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幼贝(壳长36.39±4.45mm)免疫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岩扇贝幼贝免疫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余温度组SOD活力(P<0.05),温度为10℃25℃时,各组间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变化不显著(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CAT活力(P<0.05);T-AOC水平在1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活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温度为5℃25℃时,AKP、LZM变化不显著。这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SOD、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岩扇贝幼贝的抗氧化酶活力均产生显著影响。从抗氧化酶活力变化上证实了15℃为最适于岩扇贝生长的温度。3.为了探明温度、湿度、氧气对离水条件下岩扇贝存活率和半致死时间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岩扇贝(壳长为49.7±5.0mm)进行了在不同温度(5℃、15℃)、湿度(保湿处理、未保湿处理)和氧气(充氧处理、未充氧处理)离水条件下岩扇贝存活率、半致死时间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低温、保湿、充氧均可以显著提高岩扇贝存活率(P<0.05)、半致死时间(P<0.05),其中温度变化对岩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影响最显著,其次时氧气,最后是湿度,且在低温条件下,保湿、充氧处理对离水条件岩扇贝的半致死时间提高更显著(P<0.05)。在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氧气交互作用显著(P>0.05),湿度和氧气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这为确定岩扇贝苗种运输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