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与“士林”的谛视与反思—陈世旭小说创作论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86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世旭的小说既描写了乡土大地的风俗人情,也描绘了现代都市里的知识分子;既回顾了动乱岁月的沧桑往事,也表达了对改革年代的精神守望。陈世旭的小说主要以农民、小镇居民和城市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在作品中,他既描写了赣鄱大地极具特色的乡土风情,也探讨了知识分子不尽相同的精神追求。在聚焦式与展览式两种小说结构方式下,小说塑造了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陈世旭的作品关注、描写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故而评论界将他誉为“时代的书记官”。他的小说所描写的时代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文革”时期,二是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三是八十年代至今的社会转型时期。他在小说中对“文革”、改革以及转型时期的中国现状进行了较全面地描写。可以说陈世旭通过小说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较详细的记录,也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陈世旭小说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部分,赣鄱乡土的谛视与守望,以陈世旭作品中“文革”动乱时期的乡村景象为对象,探讨陈世旭小说对中国改革的描写与反思,分析陈世旭笔下赣鄱大地特有的自然风景与风俗人情。第二部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绘写与叩问,以陈世旭知识分子系列作品为对象,探讨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价值追求及精神归属,呼吁知识分子责任意识的加深,人文关怀的苏醒。第三部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传承与开拓,主要探讨陈世旭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包括陈世旭创作的现实主义手法,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借鉴,展览式与聚焦式的小说结构模式以及淳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其他文献
《天池》杂志作为由延边作家协会主持创办的一本地方性文学刊物,虽然已经改版,但对于研究地域性文学、探究地域文学中的深层文化价值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从小说研究的角度
论文《昭乌达山水传说探析》由导言、昭乌达山水传说的基本情况、昭乌达山水传说的内容分类、昭乌达山水传说的民俗解析、结论与参考文献等。导言部分,包括研究综述、选题目的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对临床的影响。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5月,行THA61例,其中男22例,女39例;年龄61~79岁,平
古典艺术歌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乐曲和歌词都有着很高的音乐和文学价值,是由诗词和音乐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歌曲体裁。《阳关三叠》是一首以唐诗为歌词的古典艺术歌曲,又称之为《渭城曲》或《阳关曲》,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主体歌词,以古琴为伴奏编曲的琴歌。本文以声乐演唱者为视角,首先是对古典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概述,之后的重点是对这首歌曲的作品分析以及对于演唱与艺术处理的分析,最后
夏秀阿旺丹贝坚嘉措(1858—1917),是拉卜楞寺著名的学者。先后拜一切知(偏知)第四世嘉木样图丹昂秀、喜饶嘉措大师、香敦丹巴嘉措、大智者昂旺图丹嘉措、郭莽班智达慈成嘉措、根登
由于我国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尚无专门的刑事立法,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依托普通刑事诉讼程序以特殊程序的形式而存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中一部分是与成年人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