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通道和排烟口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下铁路系统的不断发展壮大,缓解了大中型城市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但是地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中由于地铁隧道火灾引起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地铁区间隧道空间狭小、结构复杂、封闭性强,一旦发生火灾,救援行动无法高效进行,人员疏散也相对困难。《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中明确指出两条单线区间隧道之间,当隧道连贯长度大于600 m时,应设联络通道,并在通道两端设双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目前许多地铁区间隧道长度超过1500米,按照规范规定需要设2~3个联络通道,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联络通道进行排烟,确保人员安全疏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同时,我国目前现有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等都对建筑中的防排烟方式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排烟口的布置形式以及排烟口尺寸、间距等参数未进行明确规定,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自主性较大,因此研究排烟口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对于制定排烟措施和确定相关设计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DS(Fires Dynamics Simulator)研究:(1)半横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列车中部着火并停靠在隧道中部时,排烟口的不同布置形式、不同排烟口面积、不同排烟口间距、不同排烟口长宽比对隧道内人眼特征高度层的温度、CO浓度、能见度及顶棚温度变化的影响;(2)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当列车中部着火并且停靠在隧道中部时存在一条联络通道、两条联络通道情况下,更利于人员疏散的排烟速度和送风速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5 MW火源功率下,排烟口面积为4 m~2,排烟口间距为20 m,排烟口长宽比为1:1,排烟口中间布置为最佳排烟工况,此工况下的排烟效果最好,最利于人员安全疏散。(2)区间隧道长度较短,只有一条联络通道,当送风排烟速度在2 m/s内确定时,速度为2 m/s排烟效果最理想,最利于人员安全疏散。(3)区间隧道长度较长,存在两条联络通道,当送风排烟速度在3 m/s内确定时,速度为3 m/s排烟效果最理想,最利于人员安全疏散。本文采用1:10缩尺寸实验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对半横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典型工况人眼特征高度层的温度和顶棚温度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可靠性,使用FDS软件模拟取得的结果能反映真实情况。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高土石坝、大型水电站及深部隧道等大型项目的兴建,并且随着深部岩土力学逐渐兴起,常压条件下测得的砂土力学参数已不适用于高压条件的工程计算
稀土(RE3+)离子掺杂的新型光功能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能级结构,长的发光寿命,高稳定性的主体材料以及选择掺杂剂和主体材料的灵活性等优点,通过上转换与下转换的方式,从激光材
随着技术进步与传统能源市场的变革,风能作为重要的一类可再生能源在世界各国的能源结构的地位逐渐凸显。21世纪以来,以升力型垂直轴风机为代表的非传统风电技术也开始得到重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可完全降解的特点,是制备血管支架的理想材料。尽管镁合金血管支架服役结束后即完全降解,可避免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
人工电磁超材料(超表面)作为一种人工亚波长结构,具备很多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特性质,为实现超透镜成像、负折射光学、电磁隐身等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设计超表面中的超原子结构及其相位分布,进而实现电磁波传播特性的调控,这在信息通讯、波束形成、器件集成等领域有着非常巨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如何通过特定的物理方法实现对超表面的灵活控制,成为超表面器件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索性能优异的超表面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路、桥、隧等交通已无法满足现有的运输需求,这为高墩互交式桥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得地高墩桥梁成为解决日益增长交通运
在某单轴双涵压气机试验器上,开展了级间引气量变化对某高压压气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重点阐述了级间引气量变化对其试验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稳态五孔针获取的级间流场参数
大型河流在出山口通常发育有沙卵石—沙质河床的过渡河段,过渡段内上下游河床组成存在突变现象,长江中游沙卵石—沙质河床过渡段紧邻三峡水库下游,其河床组成在江口一带发生
大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地区、环境、时间和其他条件下,其变化很大。大气辐射传输是大气基本物理过程之一,在地基定标、遥感反演及验证中都是很关键的过程。在热
随着电子元器件发展趋势越来越迈向小型化、高频化和节能化,Fe基纳米晶合金在具有更高饱和磁感应强度(Bs)的条件下,要求具有优异的高频特性;另一方面,探索采用工业原料产业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