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下铁路系统的不断发展壮大,缓解了大中型城市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但是地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中由于地铁隧道火灾引起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地铁区间隧道空间狭小、结构复杂、封闭性强,一旦发生火灾,救援行动无法高效进行,人员疏散也相对困难。《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中明确指出两条单线区间隧道之间,当隧道连贯长度大于600 m时,应设联络通道,并在通道两端设双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目前许多地铁区间隧道长度超过1500米,按照规范规定需要设2~3个联络通道,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联络通道进行排烟,确保人员安全疏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同时,我国目前现有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等都对建筑中的防排烟方式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排烟口的布置形式以及排烟口尺寸、间距等参数未进行明确规定,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自主性较大,因此研究排烟口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对于制定排烟措施和确定相关设计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DS(Fires Dynamics Simulator)研究:(1)半横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列车中部着火并停靠在隧道中部时,排烟口的不同布置形式、不同排烟口面积、不同排烟口间距、不同排烟口长宽比对隧道内人眼特征高度层的温度、CO浓度、能见度及顶棚温度变化的影响;(2)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当列车中部着火并且停靠在隧道中部时存在一条联络通道、两条联络通道情况下,更利于人员疏散的排烟速度和送风速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5 MW火源功率下,排烟口面积为4 m~2,排烟口间距为20 m,排烟口长宽比为1:1,排烟口中间布置为最佳排烟工况,此工况下的排烟效果最好,最利于人员安全疏散。(2)区间隧道长度较短,只有一条联络通道,当送风排烟速度在2 m/s内确定时,速度为2 m/s排烟效果最理想,最利于人员安全疏散。(3)区间隧道长度较长,存在两条联络通道,当送风排烟速度在3 m/s内确定时,速度为3 m/s排烟效果最理想,最利于人员安全疏散。本文采用1:10缩尺寸实验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对半横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典型工况人眼特征高度层的温度和顶棚温度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可靠性,使用FDS软件模拟取得的结果能反映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