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洋哺乳动物(如鲸类、海牛类和鳍足类)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特殊类群,为适应与陆地截然不同的水生环境,进化出独特的睡眠模式。完全水生生活的鲸类具有典型的单半球慢波睡眠(unihemispheric slow-wave sleep,USWS),即一侧大脑半球进入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状态,另一侧大脑半球则保持清醒,且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哺乳动物(如鲸类、海牛类和鳍足类)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特殊类群,为适应与陆地截然不同的水生环境,进化出独特的睡眠模式。完全水生生活的鲸类具有典型的单半球慢波睡眠(unihemispheric slow-wave sleep,USWS),即一侧大脑半球进入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状态,另一侧大脑半球则保持清醒,且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缺失;然而,完全水生生活的海牛睡眠模式与鲸类又不完全相同,它不仅具有与鲸类一样的USWS,也具有与陆生哺乳动物类似的两个大脑半球同步的慢波睡眠(bihemispheric slow-wave sleep,BSWS)和REM睡眠。营半水生生活的鳍足类的睡眠模式与海牛类似,具备USWS、BSWS和REM。迄今为止,海洋哺乳动物独特的睡眠模式的遗传学基础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了8个与睡眠相关的生物钟基因(Bmal1、Clock、Cry1、Cry2、Npas2、Per1、Per2和Per3),通过在鲸类代表性物种中扩增获得生物钟基因编码序列,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和近缘的陆生哺乳动物的同源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以下三个科学问题:1)生物钟基因的正选择是否限制在具有独特的USWS的海洋哺乳动物支系中?2)生物钟基因的进化速率是否与独特的USWS显著相关?3)海洋哺乳动物USWS的睡眠模式是否存在分子趋同?本研究运用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的3种模型,即PAML中的位点模型(Site model)、Datamonkey中的FEL和REL模型检测选择压力,结果表明鲸类在6个生物钟基因(Clock,Cry1,Cry2,Per1,Per2和Per3)中显著受正选择,且至少被2种ML方法鉴定的正选择位点有51个。同时TreeSAAP分析发现,96.1%(49/51)的正选择位点发生了激进的氨基酸性质的改变,多数正选择位点位于或接近蛋白重要功能域,提示这6个生物钟基因在鲸类中发生了适应性进化。为了进一步探讨正选择发生在哪些进化谱系,本研究运用支模型(Branch model),包含 Free-ratio 模型和 Two-ratio 模型。Free-ratio模型在Clock、Npas2、Per1、Per2和Per3基因中检测到显著的正选择信号,且主要集中在仅具有独特的USWS睡眠模式的鲸类谱系中;Two-ratio模型在Bmal1、Per2和Per3基因中检测到显著的正选择,且全部集中鲸类物种中。此外,为了探究生物钟基因的进化与哺乳动物睡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生物钟基因的进化速率(root-to-tip ω)和慢波睡眠占总睡眠的比例(percentages of slow-wave sleep relative to total sleep time,SWS/TST)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ry1和Per1基因的进化速率与SWS/TST显著正相关,提示这两个基因进化与海洋哺乳动物独特的USWS睡眠模式密切相关。最后,为了探讨海洋哺乳动物USWS是否存在分子趋同的进化机制,本研究运用PAML软件重构各类群的最近共同祖先序列,之后用本实验室编写的脚本查找平行/趋同的进化位点。鲸类、海牛和海象三个类群在6个生物钟基因(Clock、Cry2、Npas2、Per1、Per2和Per3)中共鉴定了 80个趋同/平行的氨基酸替代位点,提示这三个类群为适应海洋环境,其USWS睡眠模式具有趋同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基于40个哺乳动物的8个生物钟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揭示了海洋哺乳动物睡眠进化的遗传学机制,为更深入探讨海洋哺乳动物的水生适应提供重要的分子证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美国,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严重威胁男性的健康。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在初期对激素化疗药物的治疗十分敏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患者会发生产生激素抵抗,进而发生远端组织的转移,导致病情恶化。因此研究前列腺癌的转移机制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2
研究背景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是一种随年龄而增加的以瓣膜内大量钙质沉积为特征的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进行性增厚钙化,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CAVD包括主动脉瓣钙化(AVC)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两种类型。钙盐结晶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可引起瓣膜形态改变以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其有效的药物疗法,手术治疗有其应用的局限性,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本论文主要以中国横断山区近溪蟹亚科淡水蟹类为研究对象,基于本课题组近几年在该区域广泛而深入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该区域近溪蟹亚科的形态分类和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该区域近溪蟹亚科淡水蟹类野外调查和分类研究的结果,发现和描述了1新属、5新种。其中包括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1新属,镰肢溪蟹属Falcatopotamon gen.nov.和 4 新种:板桥坪镰肢溪蟹 Falcatopotamon ba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微小RNA-202-3p(miR-202-3p)、磷脂酰丝氨酸特异性磷脂酶A1(PS-PLA1)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SLE患者158例(SLE组),根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分为轻度52例、中度71例、重度35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6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RT-q
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组分的独特性以及分布的广泛性使其成为损伤因子攻击的主要靶标,其中活性氧(ROS)因其强氧化性及来源的多样性,可导致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形成DNA氧化损伤。鸟嘌呤(G)因其低水平的氧化还原电势,极易被氧化损伤形成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从而影响DNA复制及基因转录。机体发展出相应的修复系统来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8-oxodG通常由碱基切除修复(BE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酶是细胞生长、增殖、存活和迁移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的关键介质。EGFR激酶的过度表达或突变是多种人类实体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因此,EGFR激酶已成为目前抗癌药物研究中的热门靶点。2002年8月,吉非替尼(Gefitinib)在日本上市,作为第一个上市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但第一代EGFR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
蜉蝣科(昆虫纲:蜉蝣目)昆虫稚虫穴居、成虫大而艳丽且分布广泛。越南蜉科仅含越南蜉属,稚虫和成虫形态都很独特。两科都是中国常见蜉蝣类别,且中国属种都居世界之首。历史上种类报道较多,但缺乏系统研究和整理,特别是成稚虫的对应和幼期形态的描述。分子系统学研究则未见前例。本研究对本实验室的越南蜉属蜉蝣标本进行全面检视和分类,共鉴定出4种,其中有1新种,1项同物异名,分别为:长角越南蜉Vietnamella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也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自1982年发现以来在国内外一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又由于其强耐酸性、低感染剂量、多传播途径和易于培养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多种应激环境可对有害菌产生抑制甚至杀灭效应。然而,研究发现亚致死应激可能诱导残存的致病菌产生应激耐受响应,同时还可能增强其毒力特性,进而产生更高的食品安全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教师期望现象进行过大量研究。综合梳理教师期望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能进一步强化教师期望理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缓解其负面学习态度。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Sil)对小鼠肾纤维化的调控作用,为临床应用Sil治疗肾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30),小鼠仅做输尿管分离,不结扎及剪断输尿管,1ml/10gd给予0.9%NaCl溶液皮下注射;UUO模型组(n=30),小鼠分离及结扎输尿管制备UUO模型;UUO+Sil给药组(n=30),小鼠于UUO模型成功后第1天开始每天同一时间皮下注射西地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