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轮作模式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其综合利用一直是生产上的难点和热点。同时直播栽培水稻技术的推广极大提高了水稻栽培的劳动生产效率,但直播稻的氮素吸收特点及其秸秆还田下的氮肥运筹方式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西南地区典型的水旱轮作模式(麦-稻、油-稻),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试验基地开展定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17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17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506); 四川省育种攻关专项(2016NYZ005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8ZA039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作模式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其综合利用一直是生产上的难点和热点。同时直播栽培水稻技术的推广极大提高了水稻栽培的劳动生产效率,但直播稻的氮素吸收特点及其秸秆还田下的氮肥运筹方式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西南地区典型的水旱轮作模式(麦-稻、油-稻),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试验基地开展定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在施氮量150kg/hm2的基础上设3个氮肥管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0(N1)、3:3:2:2(N2)、2:2:3:3(N3),以不施氮对照(N0)。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茬直播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构成特点及土壤氮素供应与稻株氮素吸收特征的影响,旨在明确麦/油后直播栽培水稻的产量构成特征及其生理基础,筛选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直播稻最佳的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模式,为水旱轮作下水稻的绿色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增产,2019年增产显著,增产优势源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第二年连续秸秆还田较第一年增产效应提高5.61%/5.99%。2018、2019年油茬直播稻产量较麦茬直播稻分别提高4.97%、6.32%,油菜秸秆连续还田增产效应较麦秆更优。适当提高穗肥比例能增加二次枝梗、颖花的分化量,但退化率也有所提高,但最终表现为总颖花量的增加。适当增大穗肥施用比例能有效延长籽粒灌浆时间。两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两年产量分别达到10090kg/hm2/10693 kg/hm2、10015kg/hm2/11384kg/hm2。2、氮肥管理对麦/油茬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秸秆不还田时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施用比例为2:2:3:3,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则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3:2:2的氮肥管理,麦/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更强。相较麦茬稻,油茬稻结实期光合能力、群体生长率更优,因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更多。3、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稻株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2018年麦/油茬直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2019年分别提高9.55%/31.80%、6.75%/8.77%和1.02%/0.56%。同时,油茬稻较麦茬稻氮素积累量更大,氮肥利用效率更优,其氮肥偏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2018年较麦茬稻高出4.43%、4.19%,2019年为7.26%、6.60%,油菜秸秆的连续还田更利于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秸秆还田下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配比为3:3:2:2,不还田时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配比为2:2:3:3,可有效提高直播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麦/油茬直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高达17.87kg/kg/17.85kg/kg、67.27kg/kg/75.90kg/kg和74.93%/77.80%。4、土壤全氮在直播稻各生育时期变化较小,尤其是连续秸秆还田的第二年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氮素稳定。综合来看,连续的秸秆还田和氮肥配施(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能促进稻株氮素吸收,补充土壤氮库,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油-稻轮作下土壤全氮整体高于麦-稻模式。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比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更加准确的描述天体的运动,该理论也曾一度被认为是描述宇宙的终极理论。广义相对论可以给出一个静态宇宙模型,可是随着人们对宇宙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状态,这导致f(R)引力理论应运而生。f(R)引力理论中的f(R)是指里奇标量R的任意函数,f(R)充当了爱因斯坦场方程对应作用量的拉格朗日函数,通过对f(R)函数形式的选取来找出符合实验观测的场方程。由于
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癌症和脑血管之后发病率第三高的疾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有研究表明,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是预防和缓解糖尿病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由人工合成,包括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等,长期服用会引起腹胀、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寻找生物兼容性良好的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尤为重要。花色苷是重要的多酚类物质,普遍存在于浆果中,具备
3,4-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毒性最强的多环芳烃类物质,也是一种全球食源性污染物,广泛存在于食用油、焙烤面包、烧烤及熏制食物中,可造成严重的肝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异荭草素(3’,4’,5,7-四羟基黄酮-6-O-β-D-吡喃葡糖糖苷,Isoorientin,IS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抗氧化、抗糖尿病、保肝等生物活性。但是,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AA)是传统中药中常见的药效成分,但它存在着强烈的毒性,潜在的危害家禽养殖业。马兜铃酸A是马兜铃酸中主要的组成物质,肾脏是马兜铃酸侵害机体的靶器官,然而马兜铃酸对禽类的毒性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天府肉鸡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马兜铃酸A溶液,探索其对天府肉鸡的急性毒性,根据改良寇氏法算出马兜铃酸A对天府肉鸡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结合测得的LD
猪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可导致患病仔猪全身肌肉震颤、八字腿、运动障碍和吮乳受阻,严重可导致死亡。相关研究表明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 tremor,CT)A-II型的主要病原。目前APPV在四大洲、14个国家均有报道,给全球生猪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仔猪感染率较高,成年猪大多呈隐性感染,且与猪相关的多种病毒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高。而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会使人们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如新陈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甚至是恶性肿瘤或癌症等。研究表明,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AA)在人血液中的含量水平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缺乏AA可以导致坏血病,缺乏DA会导致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帕金森
水稻直播作为一种节本、高效的轻简化栽培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全苗难是制约旱直播发展的一大难题,中胚轴长度对促进全苗起着重要作用。关于中胚轴对水稻顶土动力源以及控制中胚轴长度性状的QTLs鉴定已有较多研究,但不同研究的结果因使用的材料而异,且缺乏对广泛资源材料顶土性状研究及QTLs挖掘。为解析水稻幼苗顶土出苗的动力学规律和鉴定新的控制中胚轴长度的QTL,本研究利用282份水稻核心资源材料进行水稻幼苗期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我国水产品相关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日常膳食中营养要求的改变,水产品成为消费者补充优质蛋白的主要选择之一。近些年由于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以及医疗行业的广泛运用,使得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增加,对食品安全的把控无疑是较大的挑战。本研究旨在调查成都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及耐药状况,并对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主要结果如下:1.
在人类社会,双亲在孩子的成长、发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本行为的缺失会对后代成年后的心理及行为造成严重影响。众所周知,女性在成为母亲前经历了怀孕、分娩等生理过程,心理、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在这一期间发生了改变,这为母本行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而与母本行为不同的是,父亲在首次接触后代之前没有经历过怀孕、妊娠和哺乳的生理过程,因此父本行为的发生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对经历在雄性
铁(Fe)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要的矿质营养元素。铁营养的缺乏通常会导致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不足,叶片变黄,作物生长不佳,在极端情况下缺铁还可能导致作物完全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是植物体内参与乙烯、多胺合成等过程中的重要酶,实验室前期已经从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中克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MxSAMS2,并对Mx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