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物理教科书可以指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物理教师组织物理教学活动。物理教科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物理教科书的编写也是每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以新世纪以来上海和台湾两地的课程改革为背景,从上海与台湾的教育背景、学制、高中物理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入手,釆用文献综述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来比较两地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在正文部分按照浙大教授夏基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个概念来分析教科书的结构,其中第二章从教科书外部表现形式的“表层结构”上对上海沪科版和台湾南一版物理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两种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及内容框架安排的对比,使我们对两种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有个清晰的了解,对两种物理教科书的总体的内容架构有个直观的认识。第三章以“力学”部分内容为例,从内容特征这个“深层结构”上详细深入的对比了两个版本物理教科书的特点,藉此对两地物理教科书所反映的知识技能要素和人文要素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在课程要求和文本分析上,上海的物理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偏浅,在物理思维启发上的强度不够,但是注重实验探究与生活应用;台湾的课程太纲对知识点的学习上要求比较高,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但是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与生活联系的不是很紧密。在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上,都通过一定的栏目来拓展物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南一版在启发学生物理思维的物理深度上更上一筹,沪科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物理的方法和体验物理的探索过程。在实验和习题设置上,沪科版物理教科书内穿插着大量的探究、验证等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方法,沪科版所配置的习题,题型丰富,难易程度的设置基本符合课标对不同知识点的要求。台湾南一版物理教科书,多数是数学推导,基本忽略学生实验探究,在习题设置上题型基本是以选择题为主。第四章从教科书评价的6个维度上总结出两者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为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和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以及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写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