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由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特发性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并称IBD。目前的研究表明:遗传、微生物和环境因素都会引发免疫反应的异常,进而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其中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是IBD的重要发病机制。Strachan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过于讲究卫生、从未有过蠕虫感染的人群可能更易于患炎症性肠病和其他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IBD患者由于免疫调节紊乱,存在Th1、Th2型、Th17、Treg等免疫反应异常,CD患者以Th1型反应为主,UC患者则表现为非典型的Th2型反应。2,4,6一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是目前研究IBD发病机制的常用实验动物模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蠕虫可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应答,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Treg)对IBD起到免疫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虫卵可通过诱导Th2型免疫应答下调Th1型炎症反应改善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因此,能否在无活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下,用蠕虫虫源性分子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在我国,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易于获得且无毒无害,本研究旨在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j SEA)对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IBD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chistosoma japonicum soluble egg antigens,SjSEA)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雌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TNBS模型组、TNBS+SjSEA干预组(TNBS灌肠后6h、24h经腹腔注射给予50μɡ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测定小鼠肠疾病活动指数(DAI)、体重变化、结肠长度、宏观炎症评分(MAO)、镜下组织学评分(MIO)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及HE染色。同时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组脾中Th1、Th2、Treg的表达。结果:与TNBS模型组相比,TNBS+SjSEA干预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均有所回升,DAI降低,结肠组织MAO、MIO、MPO均显著降低;HE染色结果显示,TNBS+Sj SEA干预组小鼠结肠炎症程度减弱;Flow cytometry检测结果显示:SjSEA干预后的小鼠脾Th1(CD4~+IFNγ~+)降低,Th2(CD4~+IL-4~+)、Treg显著升高。结论:SjSEA可有效减轻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此保护作用可能与平衡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和Treg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下调Th1、上调Th2、升高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表达比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