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原细胞富集和降解水体中氯酚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人类对自然水质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使得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亟需彻底解决。氯酚(CPs)是一类毒性大且又难以再自然环境中被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来源于染料、有机的农药、防腐剂以及有机消毒剂等,由于其不易被生物降解,一旦氯酚进入生物体内会持续累积下来,即使体内的氯酚含量极低,对生命体依旧造成巨大危害。由于氯酚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分布较广,且含量较低,当前对实际水环境中的氯酚的治理比较困难。本研究论文针对自然水体中氯酚的污染,设计了一种仿生原细胞体系,通过选择性富集水环境中的氯酚,并结合光催化的方法对富集相中的氯酚进行降解,实现了水环境中氯酚类有害物质的富集和去除。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自组装原细胞及其对氯酚的富集以细胞生物学中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为理念,设计了一种以无机纳米材料为膜材,以有机相溶液为芯材的仿生细胞——原细胞。将表面活性剂作为改性材料,结合水热法使得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表面具备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能(又称两亲性),这种性能使其能在油水界面处形成稳定而致密的水包油(O/W)结构。利用这种特殊的无机纳米膜结构,实现水相中氯酚类物质向有机相溶液中稳定并快速转移的效果,即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另外,通过改变水相条件,如pH值、离子浓度、腐殖质等,探究不同水相条件对原细胞体系的富集效果的影响。2.Pd负载二氧化钛纳米材料自组装原细胞及其光催化降解氯酚为了进一步处理被原细胞体系富集到有机相中的氯酚类污染物,我们选择了光催化方法进行原位降解氯酚。由于自组装原细胞的膜材除了羟基磷灰石外,二氧化钛、二氧化硅也是较好的生物载体材料。相较于二氧化硅和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在光催化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因此被选择为组装原细胞的膜材。为了实现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一般建议用被称为贵金属的Pd负载材料来加大二氧化钛的能隙带,进而大大提高了二氧化钛的催化活性。首先,对二氧化钛颗粒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两亲性,并自组装形成原细胞体系对氯酚进行富集,通过紫外光照将富集在有机相中的氯酚进行原位降解,实现氯酚从富集到降解的连续过程,并探究了不同水环境条件(pH值、离子浓度、腐殖质)下对氯酚的处理效果。3.原细胞体系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为了证明原细胞体系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采集了两种类型的实际水体进行研究,分别为:天然的实际水体(长江水)和生活污水(二沉池水)。以这两种实际水样为水相,以第一章中富集效果最佳的正己醇为有机相,分别以羟基磷灰石和二氧化钛为膜材组装的原细胞来探究该体系对氯酚的富集及降解效果,证实原细胞体系在实际水体中应用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传统夹芯板在使用过程经常会遇到蜂窝麻面、混凝土开裂等问题,而裂缝的产生对结构的耐久性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本文结合UHPC超高抗拉压强度以及优良自愈性,将UHPC合理运用到夹芯板中,以此解决传统夹芯板易开裂,耐久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带钢短柱的UHPC夹芯板结构,这是一种利用不锈钢短柱代替空心板腹板的新型结构,不锈钢短柱的作用是作为剪力连接件连接UHPC夹芯板中上下层面板,同时对不锈钢进行凿孔,将顶底
近年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使海上风机、海洋平台、跨海大桥等工程不断建设与投入使用,桩基础因其承载力高、变形较小及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海上工程。但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桩基础往往承受风、波、流及外物撞击等产生的水平偏心动力荷载,其分解后即表现为水平动力和扭转振动的联合作用,对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影响较大。为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水平动力-扭转振动联合受荷单桩的内力位移进行了理论分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被部分用于代替石油产品。甘油是大豆油或动物脂肪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副产品,约占生物柴油产量的10 wt.%,随着生物柴油行业的快速发展,甘油大量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将过剩甘油通过催化工艺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甘油氢解可以得到多种醇类化学品,其中1,3-丙二醇(1,3-PDO)具有重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问题形势严重,特别是含铅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广泛使用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以其环境友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视为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有效技术手段。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能突出且刈割,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巨大潜力。本研究选取高羊茅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含铅溶液进行水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铅胁迫下高羊茅生理的响应特征,光
非连续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PRTMCs)由于其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温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关键部件的应用或者潜在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通过原位反应制备的钛基复合材料铸态塑性差,变形抗力大,限制了其发展。通过热加工技术可以调控组织形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要求。本文对铸态TiB_w/Ti复合材料进行多向锻造来细化晶粒。并研究了锻后细晶钛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阐释了不同条件
新型的共轭聚合物基光催化剂—聚吡咯(PPy),由于其具有低成本、良好的环境稳定性、高导电性和有趣的氧化还原特性等优点,受到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单一的PPy还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是易团聚,比表面积小,活性位点少;其二是纯聚吡咯导电率较低,且带隙较窄,自身光生载流子易复合,限制了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本文一方面通过制备多孔的基体,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位点,另一方面引入过渡性金属硫化物二
数字化测量技术集成于飞机装配是实现飞机全数字量、高精度、高效率装配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化测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装配中,但鉴于装配环节多、协调性复杂等因素,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较低,应用效果逊于预期。为此,本文以飞机装配过程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展开飞机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构建技术研究。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分析了飞机装配过程中的关键测量特征,并将其向下分
镍镀层材料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功能材料,因其界面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优异成为目前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普遍存在一种双电层电容效应,该效应的存在使镀件与镀层之间容易出现局部夹层,导致结合强度大幅降低。镍原子在铁基体表面的吸附所引起镀液-镀件体系电荷的变化,会影响电极的反应速度以及结晶效果。针对电镀中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研究缺乏从电子结构层面进行解释的工作现状,本文根据第一性原理方
航空结构件壁薄、材料去除率高,在加工完成后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再平衡导致工件发生严重的变形。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残余应力预测或测量对加工过程建模仿真从而预测加工变形,进而离线优化加工工艺以控制加工变形。由于残余应力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难题,并且加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现有方法难以实现加工变形精确控制。针对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难题,本文对基于变形力监测数据的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加工颤振会严重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加剧刀具磨损并降低机床寿命。刀尖频响函数是现有加工颤振抑制技术的重要基础,子结构响应耦合法(RCSA)被广泛用于刀尖频响函数预测,然而现有RCSA法对连接处特性的建模和求解做了大量的假设、简化和近似,严重影响了该方法的准确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连接处特性和机床主轴-刀柄-刀具各子结构动态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发现刀柄-刀具连接处特性会随机床主轴位姿和刀具悬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