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症精神疾病,其病因未明且症状复杂,难以治愈,对患者本人及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昼夜温差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用于评估温度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在对精神分裂症患病的影响上受到的关注却非常少。目的1.明确铜陵地区2014-2016年精神分裂患者的分布情况;2.采用时间序列研究,联合应用泊松广义线性回归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的影响;3.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人群中,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影响的差异,以寻找脆弱人群,为开展有效的精神分裂症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铜陵市心理医院)2014-2016年间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入院日期及入院诊断。从铜陵市气象局获取同期的每日气象数据,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等。同时收集本地区环境检测中心站的空气污染资料,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 2.5等。联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泊松广义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控制污染物、相对湿度、季节性、星期几效应和长期趋势等混杂因素,分析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的影响。在分析时,根据年龄、性别和职业对患者进行分组,开展亚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铜陵市2014-2016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3 470例。其中男性2 218人(63.9%),20-39岁患者1 250人(36.0%)。相对湿度和昼夜温差的平均值分别为77.7%和7.8℃。PM2.5、SO2、N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3.1 ug/m3、48.2ug/m3、37.6 ug/m3。研究发现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的影响是急性效应,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影响的整体效应可看出,精神分裂症入院风险随昼夜温差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的滞后效应显示,昼夜温差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在单天滞后效应中,当昼夜温差达到10.2℃(P75)时,其危险效应可持续至第16天,昼夜温差达到12.9℃(P95)时,其危险效应可持续至第12天。两者的累积效应均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按年龄、性别、职业进行分组后,分别观察亚组在高昼夜温差的滞后反应。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到高昼夜温差影响,在年龄方面20-39岁人群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对昼夜温差的影响更敏感,而农民在高昼夜温差暴露时则有更高的风险。结论研究证实,较高的昼夜温差和精神分裂症发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铜陵地区在昼夜温差达到10.2℃(P75)时,即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入院(RR=1.058,95%CI:1.030-1.088,P=0.026)。精神分裂症发作风险会随昼夜温差的持续增加而不断升高,此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出现,危险效应一直持续到第15天。经性别、年龄以及职业分层后的结果显示,男性和年龄在20-39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时,农民入院的风险高于其他职业群体。故脆弱人群的特征为年龄在20-39岁的男性、农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