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权力制度来考察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究权力制度本身的变迁。我们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政治体制或者说国家形式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关系。我们感兴趣的是:怎样的权力制度更有利于经济繁荣,这样的制度要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出现?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建模分析,辅之以经济史的阐释。从经济史中发现问题,继而用经济学的工具分析问题,得出解释或结论,最后再放到经济史中进行检验;这可能是一条比较合理的研究路径。文章的结构安排与主要结论如下:第二章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第三章将权力制度分为两个维度,分别讨论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制度对促进经济绩效恢复、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之所以如此,民主政治下的呼吁机制及其有效性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把呼吁进一步细分为垂直呼吁和水平呼吁,我们分别阐述了这两种机制是如何发挥相应功能的。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呼吁变得更为重要,但同时它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一个扩展的模型框架内,我们讨论了法治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公共支出、税收水平以及社会总产出等。分析表明,法治完善度的提高会减少税收带来的效率损失和产出损失;虽然法治完善度本身对公共支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在民主的共同作用下,法治却足以推动公共支出乃至社会总产出水平的提高。第四章讨论权力制度本身的变迁。我们构造了一个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试图在这一框架内对制度变迁与驻存的动态机制给出简明合理的解释。首先,我们着眼于冲突问题,以此作为理解法治起源的一个视角。研究表明,中间阶层权力禀赋的高低,对法治能否出现乃至维持是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因素;除此之外,斗争技巧、利害攸关程度等因素也对法治的出现有着重要影响。接下来,我们试图在上述框架内,对历史上专制王朝虽有更迭、专制制度却挥之不去的现象作出解释。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出现王朝更迭而专制制度不变的格局,关键在于被统治者不具备能够与统治阶层相抗衡的持久、稳定的权力禀赋;冲击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被统治者的实际权力禀赋,甚至使其得以推翻原统治阶层,但这种提高是暂时的,无法对新统治阶层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威慑和抑制,法治自然也无从产生。第五章主要运用比较经济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中世纪以来欧洲及相应时期中国的流动性扩展状况分别进行考察,勾勒出两者各自的发展脉络,进而在这一脉络中,探究国家形式、权力结构对流动性扩展所起到的不同影响和作用。通过对经济史的审视,我们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权力制度或曰国家形式,对资源流动性的扩散与增进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从资源流动性扩展这一角度来考察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演进历程,能否得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结论,对近代以来中国、欧洲的路径分岔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新解释?研究表明:制衡的、支持性的政治体制,是经济发展中流动性得以扩散和提升的一个必要条件。与之相反,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则必然会妨碍流动性的扩展,政治上的专制集权是造成传统中国经济流动性停滞的渊薮。第六章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我们从利益集团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重点分析权力运作失范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及其后果。研究表明: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连续性特征和这一过程中法治的缺失是造成收入差距悬殊的关键因素。这种收入差距并不满足库兹涅茨假说的隐含前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不可能自行趋于收敛,反而会造成既无平等、亦无效率的恶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法治化进程,推动法治建设。其次,我们考察了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所谓“过热”现象。分析表明,过热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紧迫性,政府自身的改革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前提。第七章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的某些欠缺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