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抒情与哲学的沉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44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是中国现代诗坛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20 年代的诗作以幽婉含蓄的抒情赢得了诗界的赞赏,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40 年代创作的《十四行集》,则是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接轨的深具哲理意蕴的诗作。本文拟通过梳理冯至20 年代到40 年代诗美品格的嬗变,勾勒其诗学实践动态上升的发展过程,进一步评定冯至诗歌独特的史学地位和价值,从而为当代诗创作提供有益的镜鉴。在20 年代和40 年代的诗歌创作中,冯至既坚守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向度和诗学立场,又显现出不断衍变深化的诗美特色。一方面,冯至在诗歌中传达出鲜明的现代人性意识,逐步实现了由审美生存向生命生存的转变;同时冯至倡导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应有其自身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冯至不断寻求自我超越,40 年代的《十四行集》在诗美品格上与20 年代诗作大为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诗体形式从自由体向十四行体的转换;审美品格由抒情品格向寓理品格的转化;诗歌情思空间的拓深广延。冯至诗美品格的坚守与嬗变隐含着复杂的深层原因。诗人自幼丧母、家道中衰的经历造就了他内敛沉静的诗人气质,也促成了20 年代诗作的幽婉哀伤;而40 年代残酷的战争把诗人引向对生存意义的思考,亦使他感到唯美抒情的无力,于是其创作转向沉潜内省的寓理诗美品格。冯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中充盈着生命气息的传统诗歌质素,又吸收了西方的人本精神和理性主义,对诗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其诗美品格变化的重要因素。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潜在地左右着冯至的诗歌创作,并促发他实现诗歌的审美创新。冯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新诗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是极为独特和重要的。20 年代创作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以委婉曲致的抒情方式纠正了抒情诗由直抒胸臆带来的粗白直陋之弊。他注重诗思的造化和意象的刻绘,使主观情感升降起伏的变化沉潜于诗作的深层。40 年代创作的《十四行集》则以沉潜审省的寓理品格对当时过分具象化和形而下化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反拨。诗人将关注
其他文献
葡萄籽是葡萄酒工业的附属产物,资源丰富较易获取。通过论述其中葡萄籽油、原花青素、单宁、白藜芦醇和葡萄籽蛋白质的作用,对葡萄籽的综合利用提出设想,提取其主要成分后应
通过外业调查,利用植物区系谱、聚类模型、排序分析和最小生成树等方法,对辽宁老秃顶子植物区系地理组成及与其他山地植物区系的相似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多山地植物区系
餐饮企业招聘实习生,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服务员流失造成的困扰,但效果不够理想;而高职学生到餐饮企业实习,在实习质量和效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目前高职学生在餐
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
文中介绍了开木棋河华力西期铁、铜、铅、锌、钴(金、锡、锑)成矿亚带地质情况、地面高精度磁测及激电中梯两类物探方法在此矿区的综合应用效果.通过磁测反演推断深部辉石岩体
刑法是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主体。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前辈学者即已涉足这一领域,80年代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并
本文介绍了 SQL+ IIS,+ ASP和 WEB数据库结构,并举例说明了其在苏州大学校友通讯录中的具体实现.
辐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食品杀菌保鲜技术,近年来在即食肉制品保鲜方面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γ辐照技术对猪肉火腿肠的杀菌保鲜效果,试验采用1、3、5、7、9 k
摘要:为给黄连木幼苗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在定期观测的基础上,研究黄连木苗期年生长动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以及植物生长指标与生物量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苗期生长过
目的:探究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共2651张喹诺酮类药物处方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7~12月实行药学干预,共1209张处方,作为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