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用移情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它涉及的领域却非常广,除了心理学之外,在美学、修辞学、社会学、文化学、精神病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中都有研究。在语言学中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社会语用方面和语用语言方面。前者属于社会文化与移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后者属于移情心理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前者侧重于语用的动态层面,在本文中我们将之归入语用移情的范畴;后者侧重于语言系统自身的方面,更多属于静态的层面,本文中我们将之归入句法移情的范畴,也是功能句法学中讨论较多的方面。
  本文主要对现代汉语中的移情现象作了全面的梳理,既论述了移情现象的句法表现,也涉及到这种句法表现在语境中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文章以移情点为核心,考察了移情点的隐现和移情值的变化对移情序列的影响,进而制约认知序列,并最终将这种各个维度之间的制约关系所形成的平衡投射到句法上,形成了句法的对象序列。文章认为,移情现象在句法上的表现就是组合序列的调整,但移情和句法之间关系的内在基础却是聚合上的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组合的变化。因此,移情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和语言的运转机制是一致的,是一个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合力现象。这可以看成是语言移情系统的运转机制,而移情点和移情序列分别是这个运转机制的动力和表现方式,句法序列是这个运转机制形成的外在化结果。
  根据移情现象不同侧面的属性特征,我们可以将之划分出不同的类别。一般来说,根据移情的心理方向,移情可分为离情和入情。前者就是言者将关联对象从心理上拉远,从而形成的一种移情现象;后者就是言者将关联对象从心理上拉近言者的移情现象。这两种的移情现象有时同时统一在一个句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现象,即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句子既有离情,又有入情。根据言者和对象之间关系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移情分为立场移情和视角移情,前者又叫强移情方式;后者又叫弱移情方式。强移情方式强调的是言者心理上的移位,由言者自身位置,转移到听者的位置上,和他站在一起思考和说话;弱移情方式,仅仅是言者视角上转换到听者一方,并不产生心理移位。从移情线和言者的关系来看,又可以分为言内移情和言外移情,言内移情就是和言者直接关联的移情方式;言外移情就是和言者没有直接关系,移情对象都是旁人,言者仅仅是个观察者这样的移情。但是,不管是言内移情还是言外移情都会涉及到言者,只是一个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而已。因此,一个句子中,一般有多条的移情线,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交叉,构成了一个移情链,即多个移情序列的链接。
  具体来看,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有三块的内容,第一,阐述了移情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在文艺美学中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以及移情理论延伸的领域。论述了移情和同情之间的异同点、语用移情的已有定义、语用移情和相关理论之间的交叉关系,重点讨论了语用移情在汉语中的系统表现,并在诸多观点的基础上给语用移情重新下个涵盖面更广的定义。第二,系统梳理了现代汉语移情研究的概况,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引介和探索时期、深化和繁荣时期和沉寂和转向时期,并系统讨论了每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贡献。第三,对汉语语用移情研究的现状作了反思和展望,探讨了汉语语用移情研究的主要不足和原因,并概略归纳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领域。
  第一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点面结合地讨论了语音层面的移情现象。在概述部分,主要区分了语音中存在的两类移情现象:规约移情和语用移情。前者又叫移情格式化,后者又叫动态移情。文章认为,语音层面的移情主要体现在话语轻、重音的变化以及儿化现象上。在个案部分,详细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儿化现象和移情之间的关系。文中,将儿化移情分为内部移情和外部移情,并系统讨论了这两种移情现象的属性、子类以及产生动因。
  第二章,也是点面结合的两个部分。概述部分首先讨论了汉语中关于形态的讨论和大致的共识,以及本文采用的观点和讨论的范围,然后,概略讨论了形态层面的移情概况。文章认为,汉语中一些公认的形态成分基本上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移情问题,差别只是程度上的,而这种的程度是受语境影响的,重点概述了“来着”、“看”、“们”、词语重叠和词缀等的移情属性。在个案部分,主要讨论了汉语中的词缀移情现象,分为前附加式移情和后附加式移情。前附加式移情中,主要讨论了“老”和“小”的移情特征及其动因;后附加式移情中,主要讨论了“家”的移情特征和动因。
  第三章,在概述部分,首先归纳了具有移情现象词类的一些典型特征,然后概略讨论了能愿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其他的相关词类移情现象及其属性。在个案部分,具体讨论了三身代词的移情效应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单复数的对立和移情值、移情类别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从权势关系、亲情关系和谈话意图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对应的内在理据。最后,讨论了三身代词的错位使用和移情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给以解释。
  第四章,是“人家”的一个个案讨论,文章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从泛指型、对指型、他指型和自指型四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人家的移情特征、机制、类别、功能、内在理据和相互之间的交叉,以及和三身代词、其他相关代词之间在移情关系上的互补性。
  第五章,主要是四块内容。第一,句法移情概述,讨论了句法移情的本质属性以及研究的范围。第二,理论探索,讨论了移情、认知、逻辑、对象和句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映射关系,并讨论了言语行为和移情序列之间的关联。第三,讨论了二元叙述句的移情现象及其内部相关范畴之间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情值的求定方法以及对言语行为理论性质的定性。第四,个案讨论。主要就把字句的移情现象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梳理和解释。
  第六章,概略总结了本文中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以及相关的需要进一步提炼和交代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期刊
杨士奇(1365-1444),是明初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建文初被荐入朝,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入直四十余年,卒赠太师,谥文贞。杨士奇的政治思想、文学理论以及文学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以杨士奇为首的台阁体影响深远,历来褒贬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杨士奇著述的版本,思想观念以及文学创作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通过对杨士奇与江西文人的交往梳理及其与浙江文人、吴中文人、闽中文人的互动,阐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靖西壮语,靖西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南部方言。  本文利用翔实、丰富的语料,将传统语法研究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对靖西壮语的语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描写,并对靖西壮语部分语法现象的历史层次、语言接触导致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部分语法化现象进行探讨。全文共九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靖西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靖西境内语言分布概况,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本研
学位
图像学始于19世纪的传统图像志研究,到20世纪经欧文·潘诺夫斯基全面发展,成为西方艺术史研究中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分支,也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学科,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伟大的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承继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又受过现代艺术科学的系统训练,而且将德语世界的艺术史学引介到了英美,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艺术史领域内每一个重要的主题,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典范。他在
学位
类书摘抄前代之书,按照一定的思想和方式类编成册,便于查检、阅读或日常使用,是中国古代十分常见的著述形式。而这样一种著述形式,与中国古代小说也有某种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是摘抄,类书里不可避免地包含大量的小说内容,尤其以文言小说居多,大部分已佚小说幸赖此得以流传,后人也利用类书对小说进行校勘和辑佚。此外,类书还深刻地影响到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从小说的传播来看,类书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途径,举凡《搜神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