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HepaCure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住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因慢加急性肝衰竭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DPMAS)+HepaCure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system,BAL)治疗的患者,共行治疗(DPMAS+BAL)16人次。治疗方案为先行2小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然后再行HepaCure生物人工肝治疗4-6小时。10例病例中有4例治疗1次,6例治疗2次,平均治疗次数1.6次;2次治疗组的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7-10天。为评估其治疗疗效,与同期行血浆置换(Plasmapherfusion,PE)的患者通过临床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以及HepaCure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即刻相关免疫指标及相关生化指标,综合评价DPMAS+BAL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1)DPMAS+BAL组中入选10人,其总体好转率为70%,28天生存率为100%;PE组入选10人,总体好转率为30%,28天生存率为90%。(2)通过不同临床因素(如年龄、人工肝类型、次数等)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分析中显示,年龄、人工肝类型、治疗次数与治疗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3)DPMAS+BAL组、PE组在术前、术后即刻肝功能对比:DPMAS+BAL组、PE组存在术后即刻TBIL、AST、ATT、ALR 等指标较术前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下降率的比较中,DPMAS+BAL组TBIL、ALB的下降率高于PE组,PE组的AST、ALT的下降率高于DPMAS+BAL组。(4)DPMAS+BAL 组与 PE 组第 3、5、7 天 TBIL、AST、ALT、ALB反弹率比较,DPMAS+BAL组的TBIL、AST、ALT的反弹率较PE组小,ALB的反弹率较PE组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DPMAS+BAL 组与 PE 组在术后 7、14、21、28、35 天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分别与其术前基线值对比,结果显示:DPMAS+BAL组术后第21、28、35天的总胆红素与术前对比有下降趋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术后第7、14、21、28、35天的转氨酶值与术前基线值比较提示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余指标ALB、PT、APTT、PTA、INR等指标与术前基线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BAL术前、术后即刻血常规变化:其中血红蛋白、血小板较前术前下降(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BAL术前、术后即刻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8)BAL术前、术后即刻电解质变化:钾(K+)、镁(Mg2+)较前下降(P<0.05),氯(CL-)较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9)BAL组患者在术前、术后补体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BAL术前、术后即刻的hiHep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术前、术后活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11)BAL支持系统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无终止治疗及恶性并发症发生。结论:(l)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HepaCure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能对急慢性肝衰竭有支持作用,其结果显示可能延长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有降低胆红素及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2)HepaCure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具有可靠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