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下的创造力:调节定向和威胁刺激指向对创造性想法产生和选择的影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当人们面临生命威胁时,人们需要运用创造力来对这一情境迅速想出并选取好的应对措施,而创造性地应对措施往往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在威胁情境下,人们不仅要产生一系列应对想法,还要最终选择一个想法加以实施,这两个过程都会影响人们在威胁情境下的创造力水平。人们发现影响创造性想法产生过程的因素对创造性想法选择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对以往大部分的创造力研究集中于创造性想法的产生阶段,关于创造性想法选择阶段的研究数量不多。另外,在众多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中,本文关注的是趋近-回避框架下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在动机的趋近-回避框架下,趋近水平的动机和回避水平的动机对创造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情境性的趋避动机和长期趋避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具体而言,情境性趋近动机与长期趋近动机通过增加认知灵活性来促进创造力,而情境性回避动机与长期回避动机通过增加认知投入来促进创造力,且回避动机仅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会促进创造力,其他情况下则对创造力无益。但是,以往很少有研究会将长期趋近-回避动机与情境性趋近-回避动机同时纳入研究。而在威胁情境中,人们的创造力水平不仅要受到该情境带来的情境性回避性动机的影响,也会同时受到自身的长期趋近/回避动机的影响。鉴于此,本文考察了以下几点:
  (1)长期趋近-回避动机与威胁情境中的情境性回避动机线索是否会发生“匹配效应”,即长期趋避动机倾向与情境中趋避动机一致时,被试的创造力任务表现更好;(2)不同种类的情境性回避线索会对创造力产生怎样的影响;(3)不同种类的情境性回避线索是否会影响它与长期趋近-回避动机的“匹配效应”;(4)创造性想法包括新颖性,有用性两方面,本文涉及的两个自变量会对创造性想法的两个方面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后(5)上述因素在创造性想法的选择阶段和创造性想法的产生阶段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长期调节定向和威胁性刺激的指向性作为自变量,长期调节定向的类别可以区分个体的长期趋近-回避动机倾向,而威胁性刺激的指向性则区分了情境性回避动机线索的不同种类。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探索了上述问题:实验一使用中文修订版的《调节定向问卷》对被试的长期调节定向进行测量,随后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指向性不同的威胁性视觉刺激,被试面对威胁性刺激时,需要对新颖性和有用性不同的威胁应对想法进行二项迫选。实验二将采用“老鼠-迷宫范式”对被试的情境性的促进/预防定向状态进行诱发,随后重复实验一的步骤,以排除不同类的情境性趋近/回避动机之间相互作用的干扰。实验三则考察调节定向和威胁性刺激的指向性这两个因素对创造性想法产生阶段的影响。
  最后我们发现:
  (1)在实验一中,人们分别在长期预防定向和指向别处的威胁性刺激这两个水平下会选择更新颖及创造性的想法。且人们的长期调节定向(长期趋近-回避动机)与威胁情景中的回避线索发生了“匹配效应”,创造性想法选择阶段中,“匹配效应”表现在人们进行创造性想法选择时,长期趋避动机倾向与情境中的回避线索“匹配”的被试更偏好于选择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同时,无论威胁刺激是哪一种,“匹配效应”都显著存在。
  (2)在实验二中,虽然状态性调节定向诱发效果显著,但状态性调节定向对人们的新颖性偏好、有用性偏好和创造性偏好均无显著影响。并且两个自变量在因变量的三个指标的测量中均未发生交互作用。这表明不同类的情境性趋近/回避动机之间不影响,即验证了实验一中的“匹配效应”确实来源于长期趋避动机倾向和情境性回避动机线索之间的作用。
  (3)实验三发现,人们分别在长期促进定向和指向自己的威胁性刺激这两个水平下会产生更新颖及创造性的想法。并且只有在情境中的威胁刺激指向自己时,长期调节定向才会与情境中的回避线索发生“匹配效应”,表现为预防定向的个体面对指向自己的威胁性刺激时,会产生出更新颖,更有创造性的想法。但是,在总体以及其他水平上,人们的创造力主要受长期调节定向的指引。
  此外,对比实验一与实验三的结果,我们发现个体的长期调节定向和威胁性刺激的指向性这两个因素对创造性想法的选择阶段和产生阶段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本文一方面验证了在危机情境下,长期趋避动机和情境性回避线索会同时出现时,会因为动机本身的相互作用,而在创造力表现上产生“匹配效应”,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在创造力的不同阶段,上述因素的作用也不同。这扩展了我们关于趋近-回避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认识,为创造性想法的选择阶段增添了实证证据,同时也增进了我们对创造力不同阶段的理解。
其他文献
近几年,教师群体的幸福感问题引起了不同行业的关注,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人际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都会对其身心发展以及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深入探究心理资本在小学教师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
学位
近年来,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不停地向我们昭示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小觑,并且对于个体、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本文意在寻找有效的途径去缓解企业员工的职业倦怠,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意义,使企业合理地运用其人力资源实现经营目标。本文通过对以往的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分析,探讨主管支持感、职业倦怠和心理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心理资本各
涉密民警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他们坚守在隐蔽战线,保守国家秘密,承担着重要工作任务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因受职业特性影响,涉密民警群体无法像他人一样,与家人、朋友分享工作中的压力与经历,这使得涉密民警在工作方面的消极心理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容易引发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对职业的消极评价等职业倦怠行为。  由于涉密民警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涉密民警职业倦怠行为的减少更多依靠其工作环境所带
学位
视觉搜索过程中,注意不仅受到刺激物自下而上的引导,还受到记忆表征自上而下的引导。即使是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工作记忆表征,也可引导注意。过往无关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注意的研究多关注刺激的颜色,任务的知觉负载,工作记忆负载等任务属性的作用,缺乏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针对困难的搜索任务中出现的,搜索快组注意引导,搜索慢组注意抑制的现象,过往研究仅从时间维度解释,认为注意抑制的形成需要时间,忽视了个体差异因素的作用
宽恕作为道德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内容,指被冒犯者克服对冒犯者的消极情感、认知与行为,代之以积极的情感、认知与行为。基于心理资源有限性理论,自我损耗后会引起自我调节功能变弱从而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不利于个体宽恕他人。本研究探究不同人际冒犯情境下自我损耗对个体宽恕水平的影响。  研究一选取5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宽恕的影响,以及冒犯情境在自我损耗与宽恕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
学位
近年来,我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社会趋势,社会公正受到很大挑战,民众心态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低社会阶层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出现大量沉迷游戏、小说等只注重眼前享乐、缺乏长远目标的行为。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提出三个想要考察的问题:第一,在大学生群体身上,社会阶层与长远目标追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如果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其心理机制是什么?第三,这种心理机制是否存在边界条件?
学位
近年来,个体慈善捐赠事业如火如荼开展,本文从公益“洁癖”现象分析入手,从个体特质因素、社会情境因素和广告诉求因素等角度,深入探讨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不同特质的个体面对不同广告诉求时捐赠行为的差异。  研究一探讨了不同特质性公我意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不同广告诉求下捐赠行为的差异,共包括两个子实验。实验1a探讨了在私下情境中,特质性公我意识个体和广告诉求对捐赠行为的交互作用;实验1b探究了在公开情境下,
学位
智慧心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可靠成果,但以往研究多基于经典量表或后继研究者再编量表,在研究工具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例如文本,开始进入各领域研究者的视线。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编程序分析中国被试关于智慧内涵的文本信息来探索智慧心理学新的研究途径和视角。总体研究过程为建立智慧词库,在词库和程序的基础上设计横向及纵向研
天气是一种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与之“相会”的现象,许多学者曾采用各种方法探索天气与情绪、行为和认知之间的关联,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大数据技术尝试探寻天气与情绪之间的关联。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未使天气的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反而使其日渐枯竭与重复。这一现状也促使我们去怀疑以往研究所采取立场与方法的合理性。换句话说,传统里实证主义式地、采用量化手段将天气与情绪分别拆解,再
学位
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和干预,对于增进个人福祉、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贫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单纯的物质支持很难持续性地改变贫困者的现实处境。造成贫困不断延续以及固化的原因,除了物质资源的缺乏,“心理贫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非理性的决策就是“心理贫困”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考察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决策中的特点及其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