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抑制动机诱发下的注意引导效应:场认知方式的影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搜索过程中,注意不仅受到刺激物自下而上的引导,还受到记忆表征自上而下的引导。即使是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工作记忆表征,也可引导注意。过往无关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注意的研究多关注刺激的颜色,任务的知觉负载,工作记忆负载等任务属性的作用,缺乏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针对困难的搜索任务中出现的,搜索快组注意引导,搜索慢组注意抑制的现象,过往研究仅从时间维度解释,认为注意抑制的形成需要时间,忽视了个体差异因素的作用。无关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注意是一个偏自动化的,受认知控制影响的过程。而任务的知觉和记忆负载又可通过调节认知资源的方式影响注意引导效应。那么,和认知控制能力,视空间工作记忆资源高度相关的个体差异就有可能影响注意引导效应。场独立个体比场依存个体拥有更多的视空间工作记忆资源和更高的认知控制能力。故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场认知方式是否会影响注意引导效应。本研究借鉴发现注意引导效应个体差异的双任务研究范式,以及操纵无效和中性条件的比例以诱发不同抑制动机水平的方式,分三个实验对不同抑制动机水平下,场认知方式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展开研究。
  实验一不设置诱发注意抑制定势的指导语,尽量规避抑制动机的产生,探究诱发的抑制动机为零的情况下,场认知方式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60名被试完成镶嵌图形测验后,筛选出成绩排名前后的27%,各16名场独立16名场依存被试参加后续的2×2×2混合设计实验。自变量为难度(简单、困难),条件(无效、中性),场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场认知方式为被试间因素,难度和条件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是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搜索任务的反应时,正确率及注意引导效应(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场独立组的记忆、搜索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场依存组。简单任务中,场独立组的搜索反应时显著低于场依存组的搜索反应时,而在困难任务中,二者的搜索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无论是简单还是困难任务,场独立组的注意引导效应均大于场依存组的注意引导效应,但差异不显著。
  实验二设置诱发注意抑制定势的指导语,探讨诱发中等强度的抑制动机水平时,场认知方式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被试数目,实验流程同实验一。结果仍显示,无论是记忆还是搜索任务,场独立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场依存组。不同于实验一,实验二中,搜索反应时的条件和场认知方式交互作用显著。场独立组在无效条件下的搜索反应时显著高于其在中性条件下的搜索反应时,出现显著注意引导。与此相反,场依存组在无效和中性条件下的搜索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没有出现显著注意引导。这有可能是由于在诱发的抑制动机为中等强度下,场依存被试的内在抑制动机被成功激活而场独立被试的内在抑制动机则未被有效激活。
  实验三将实验二中的无效和中性条件的试次比例由50%∶50%提高至75%∶25%,探究诱发高强度的抑制动机水平时,场认知方式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52名被试完成镶嵌图形测验后,筛选出成绩排名前后的27%,各14名场独立14名场依存被试参加后续实验。实验流程同实验二。同时,为避免出现实验一、二中出现的部分被试未认真完成实验的现象,提醒被试“若记忆和搜索任务的正确率均高于80%,则奖励2元人民币”。正确率的结果同实验一、二,无论是记忆还是搜索任务,场独立组的正确率均高于场依存组的正确率。搜索反应时的条件和场认知方式交互作用显著。不同于实验二,实验三中,场独立组在无效条件和中性条件下的搜索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注意引导效应不显著。场独立组的注意引导效应边缘显著小于场依存组的注意引导效应。另外,对比实验二、三的结果发现,场独立组在实验三中的注意引导效应显著小于实验二中的注意引导效应。这表明,实验二中场独立组仍表现出显著的注意引导可能在于其抑制动机未被有效激发。抑制动机充足时,由于具有更强的注意抑制能力,场独立组的注意引导效应甚至会小于场依存组的注意引导效应。
  结论:(1)无抑制动机时,场认知方式不影响注意引导效应(2)外在诱发中等强度的抑制动机时,场依存组的注意引导效应显著小于场独立组的注意引导效应(3)外在诱发高强度的抑制动机时,场独立组的注意引导效应边缘显著小于场依存组的注意引导效应,且相比中等强度的抑制动机诱发条件,场独立组在高强度的抑制动机诱发下,注意引导效应显著下降。这说明,场独立和场依存个体面对同样的诱发抑制动机的条件,内在被诱发的抑制动机水平可能存在差异,这种被诱发的抑制动机水平也许会和个体自身的抑制能力发生交互作用,影响到最终表现出来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大小。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青少年时期总被认为是“暴风骤雨”时期,青少年和他的家庭都将面临许多压力和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动荡性,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将该阶段看得危险重重,由此更多的去探讨青少年出现的负性的心理和行为。然而,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阶段,相较于对问题行为的解决和处理,预防或促进正性行为的发展更为重要。亲社会行为是发展心理学关注的热点主题,目前多集中于对幼儿期和儿童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较少得到关注
学位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严重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等特点,是使人类致残的第六大原因。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死亡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即使在症状缓解的情况下患者也常出现明显的冲动攻击行为,严重威胁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研究指出:高达80%的双相障碍患者在2年内出现了复发,只有40%的患者在发
学位
尽责性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大五人格因素之一),其结构和功能无疑是人格研究的热点。不过,关于尽责性的测量大多数采用自陈问卷测量,而将问卷测量与其他测量方式结合起来考察尽责性结构的研究较少,并且尽责性在生活、工作和学业上适应功能的研究也很多,成就绩效功能是尽责性最重要的适应功能。但是,关于尽责性是如何发挥这些功能的?是否还有其他的中介调节因素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因而,本研究将问卷法和实验法相
学位
批判性思维能力(技能)的发展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技能)的内涵非常丰富,结构非常复杂。相应地,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测量也具有相当的难度。研究者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研究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精确理解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每个结构成分清晰内涵的基础上,对每个结构成分的测量进行单独的探讨,这也是最终达成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精确测量的重要途径。识别隐含假设是批判性思
学位
早在古希腊时期,美育就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传承至今。美育的核心在于美,而美学的核心问题包含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那么,是否存在客观美和主观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回答长期以来美学界悬而未决的基本问题,也有助于为美育的实现提供借鉴。尽管19世纪下半叶就出现实证美学研究的倾向,但真正被认为审美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是20世纪末神经美学的出现。在20世纪末,随着神经美学的出现,
本研究意在探索中俄两国中学生自我认知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以及两国中学生不同文化下自我认知、物质主义的差异。研究采用《中学生自我认知量表》(中文/俄文)、《物质主义量表》(中文/俄文),并在翻译校对的基础上,对140名中俄两国中学生进行施测。利用SPSS23.0软件,通过描述统计、相关检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俄两国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物质主义方面的差异,以及自我认知对物质主义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学位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提升教育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师资力量和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等途径,但最根本的方法则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投入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专注。因此,学业投入的相关研究已逐渐成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过程中,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此时青少年的身体与心智处于迅速发展时期,而其学业能力的发展也在此阶段出现转折(马虹,2015)。由于初中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周遭环境的影响
学位
近几年,教师群体的幸福感问题引起了不同行业的关注,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人际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都会对其身心发展以及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深入探究心理资本在小学教师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
学位
近年来,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不停地向我们昭示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小觑,并且对于个体、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本文意在寻找有效的途径去缓解企业员工的职业倦怠,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意义,使企业合理地运用其人力资源实现经营目标。本文通过对以往的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分析,探讨主管支持感、职业倦怠和心理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心理资本各
涉密民警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他们坚守在隐蔽战线,保守国家秘密,承担着重要工作任务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因受职业特性影响,涉密民警群体无法像他人一样,与家人、朋友分享工作中的压力与经历,这使得涉密民警在工作方面的消极心理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容易引发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对职业的消极评价等职业倦怠行为。  由于涉密民警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涉密民警职业倦怠行为的减少更多依靠其工作环境所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