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C57BL/6J小鼠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别染铝后的形态学特征及脑组织中Aβ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复合模型是否可以较好的模拟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比较染铝后的Apo E基因敲除小鼠与C57BL/6J小鼠的形态学特征及脑组织中Aβ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Apo E基因在铝致AD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健康雄性Apo E基因敲除小鼠各1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连续五天经侧脑室分别注射1.0%AlCl3,3μl/只。而后处死小鼠,取脑,分离大脑皮层和双侧海马,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学病理特征改变。免疫组化检测Aβ蛋白在皮质和海马的表达情况。结果:常规HE染色镜下可见C57BL/6J小鼠、Apo E基因敲除小鼠和染铝的Apo E基因敲除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数量较多,海马锥体细胞层排列整齐,神经元体积较大;核圆,核仁明显,细胞轮廓清晰;染铝后的C57BL/6J小鼠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及未染铝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大脑皮质内神经元体积变小,海马锥体细胞层表现为锥体细胞稀疏、松散,层次不清,出现零散的严重损伤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呈固缩状,核周及胞浆空泡变性细胞结构破坏以及细胞轮廓模糊。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细胞颗粒空泡样变计数结果显示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复合模型和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复合模型和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 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铝的Apo E基因敲除小鼠和染铝的C57BL/6J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elschowsky银染色结果显示C57BL/6J小鼠和Apo 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大脑皮质及海马均未见神经纤维缠结(NFT),铝中毒C57BL/6J小鼠大脑皮质可见个别NFT;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质见到较多比较密集的NFT。两种模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元NFT样改变数量增加显著(P<0.05);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复合模型和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 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铝的Apo E基因敲除小鼠和染铝的C57BL/6J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果红染色结果显示: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组和Apo 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小鼠大脑皮质均未见老年斑(SP),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层和海马可见散在分布的未成熟型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镜下可见各组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锥体细胞层均有Aβ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胞浆内,染色呈棕黄色。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复合模型和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皮质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复合模型和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之间I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 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铝的Apo E基因敲除小鼠和染铝的C57BL/6J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可导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出现类似AD的病理特征改变;铝中毒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复合模型比单纯铝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AD的病理特征改变;Apo E基因在铝致AD中存在作用,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