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了多变量解析的方法来分析了梭鱼群体及棱梭的形态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梭鱼与棱梭能够被区分出来,梭鱼各群体之间也按地理关系远近显示出一定相似性,但到个体水平上各性状则呈现交叉状。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丹东、日照、宁波、广州梭鱼四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在G3PDH,IDHP,LAP,LDH,MDH,MPI,PGDH,PGM,SDH,和SOD10种酶中,共检测到14个位点。其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为0.07-0.14。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和预期值分别为0.02-0.05和0.02-0.04。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4-0.0021,结果显示,丹东、日照、宁波群体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小,广州群体与前三个群体遗传距离差异相对较大。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三种鲻科鱼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情况。在分析的G3PDH、IDHP、LDH、MDH、MPI、PGDH、PGM、SOD8种酶中,共检测到12个基因位点。棱梭、梭鱼和鲻鱼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0.3333、0.1667、0.0833,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和预期值分别为0.0748、0.0396、0.0035和0.0959、0.0474、0.0034,三种间遗传距离在0.6074到1.7315之间,棱梭和梭鱼亲缘关系较近。种间在LDH<*>、IDHP<*>、MDH-2<*>、MDH-3<*>、MDH-4<*>、G3PDH<*>、SOD-2<*>、PGM<*>、PGDH<*>、MPI<*>10个位点存在基因置换或近于基因置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以上8种同工酶谱的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这三种鲻科鱼的鉴别。
运用PCR技术,扩增了三种鲻科鱼类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差异。通过测定,得到510bp的碱基序列,均未出现碱基的插入与缺失。序列中碱基G平均含量最低,且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COI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在COI基因片段中,梭鱼和棱梭样本各出现2种单倍型,而3个鲻鱼个体均为同一单倍型。计算得出三种鲻科鱼类遗传距离在0.085~0.219之间。基于Kimura-2模型构建NJ系统发育树显示,梭鱼与棱梭间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鲻鱼的遗传关系较远,这一结论与国内传统分类学上的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