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对高水平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启动了运动康复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工作。专业硕士强调职业需求和能力本位教育,但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尚无经验可循,且专业硕士的培养也面临着社会接受度不高、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硕士趋同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探讨与构建运动康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体系及标准,为运动康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申请及后续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同时也是我国高水平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通过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德尔菲法分别从社会对高水平康复人才的需求、运动康复硕士专业学位的定位,核心能力体系及标准构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合分析最新数据,我国目前康复治疗人才储备仅为每十万人2.7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同时,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医疗健康、国防建设四大领域对高水平运动康复人才存在大量需求。 通过对国外与运动康复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角色分析,综合考虑我国目前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康复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从职业发展角度提出运动康复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以物理治疗师教育为核心,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物理治疗临床培养体系,结合我国目前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提出运动康复专业硕士教育项目应该培养骨科及运动物理治疗领域专科化治疗人才,使运动康复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物理治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本接轨。 经过两轮函询后,运动康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体系及标准共确定7项一级能力指标,分别为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教育及咨询能力、运动康复职业素养、专业发展能力、临床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临床管理及行业发展能力,并进一步细分为17项二级能力指标以及与其相对应的227项具体标准。在一级能力指标中,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运动康复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评分排名前三。其中临床实践能力包括损伤预防能力、急性损伤/疾病处理能力、康复能力、运动表现提升能力;临床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包括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临床合作能力;运动康复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人文关怀能力、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意识。 本研究核心能力体系与标准函询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系数α=0.991,各一级核心能力指标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945-0.977之间,信度可靠。内容效度评价中22名专家评价集中在“效度合理”及“效度较合理”两个等级,本函询问卷内容效度较高。第二轮函询结束后,总体专家意见协调性及各部分专家意见协调性达到一致(总体肯德尔协调系数W=0.198;各部分W在0.085-0.184且p<0.05)。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程度高(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和82%)。参与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为0.9,本次核心能力体系及标准构建专家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层次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