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相当古老的神祇,在《山海经》《周天子传》以及《庄子》《列子》等早期文献中,西王母的形象已经出现,并开始发生变化。两汉时期,汉人对西王母的尊崇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西王母也进入了文学书写和史书记述之中。在这种书写和记述中,西王母的形象不断演变,最终由《山海经》中似人似兽的凶神,逐渐蜕变成为后世所熟知的美丽、尊贵的吉神。从这些文字记载看,西王母形象的流变经历了一个极为繁杂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结束,才成为公认的以长生不死为核心神格的伟大神祇。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西王母进入本土道教的宗教系统,成为道教的女仙,其形象演变最终完成。西王母形象的流变不仅存在于传世的文字记述中,而且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更直观形象的体现。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由凭几到坐塌,由戴胜到发簪,面容与装束越来越接近汉代贵族妇女,逐渐褪去了《山海经》中戴胜凭几的原始特征,走向了世俗化的道路。与此同时,西王母的肩上多了一对羽翼,体现了汉人心中肉体凡胎挣脱生死飞升成仙的观念,是在俗化的道路上对西王母仙人身份的进一步确认。与此同时,还有昆仑山、蟾蜍、人面鸟、兔子等种种名物逐渐向西王母神话靠拢,并不断增强自身长生不老的属性,最终成为西王母神话的固定成员,共同构成以西王母为主神的不死乐园。除了西王母自身形象及身边名物的变化以外,配偶神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汉代以前西王母并无固定配偶,在两汉时代,汉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创造出西王母的镜像神灵东王公,使之成为西王母固定的配偶神。从画像石来看,在种种短暂的尝试后,东王公与西王母并出的图式逐渐流传并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这种配偶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详细考之,山东、苏北地区的东王公、西王母多胁侍座,山西、陕西地区的东王公、西王母多位于墓门立柱上,代表阳的鸡首人身和代表阴的牛首人身一度盛行于此地,具有与东王公、西王母相似的性质。明确西王母和东王公的配偶神地位后,不难发现在汉代画像石中存在着两对主神,即自古以来地位崇高的始祖配偶神伏羲与女娲和汉代享受极高声望的东王公与西王母。画像石中,早已确定为配偶关系的伏羲与女娲多成对出现,手执规、矩或日、月轮。画像石中多伏羲擎日、女娲擎月的图式,然而也存在一些相反的搭配,究其原因,或为画像石所处的环境为墓葬,带有阴的性质,与生机勃勃的人间之阳相反。考察两对主神的图像,可以发现东王公、西王母的地位逐渐上升,同时伏羲、女娲的地位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人渴求长生不死的愿望使得西王母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是伏羲、女娲结为配偶而使得始祖神、创世神的身份逐渐淡化,仅仅留下生育神的性质,同时高高在上的远古大神没有经过改造的仙人西王母具有亲和力。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不死神话之盛行与流变,是汉人精神世界的折射,体现了汉人对阴阳之说的遵循和对升仙不死的渴望。同时,汉人不断重塑西王母以达到近神、媚神的目的,西王母逐渐走下神坛,去神而仙化。除此之外,西王母形象变化的原因中还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西王母不死神话图像表现形式的变化中,能够看到图像艺术也在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