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流变考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相当古老的神祇,在《山海经》《周天子传》以及《庄子》《列子》等早期文献中,西王母的形象已经出现,并开始发生变化。两汉时期,汉人对西王母的尊崇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西王母也进入了文学书写和史书记述之中。在这种书写和记述中,西王母的形象不断演变,最终由《山海经》中似人似兽的凶神,逐渐蜕变成为后世所熟知的美丽、尊贵的吉神。从这些文字记载看,西王母形象的流变经历了一个极为繁杂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结束,才成为公认的以长生不死为核心神格的伟大神祇。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西王母进入本土道教的宗教系统,成为道教的女仙,其形象演变最终完成。西王母形象的流变不仅存在于传世的文字记述中,而且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更直观形象的体现。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由凭几到坐塌,由戴胜到发簪,面容与装束越来越接近汉代贵族妇女,逐渐褪去了《山海经》中戴胜凭几的原始特征,走向了世俗化的道路。与此同时,西王母的肩上多了一对羽翼,体现了汉人心中肉体凡胎挣脱生死飞升成仙的观念,是在俗化的道路上对西王母仙人身份的进一步确认。与此同时,还有昆仑山、蟾蜍、人面鸟、兔子等种种名物逐渐向西王母神话靠拢,并不断增强自身长生不老的属性,最终成为西王母神话的固定成员,共同构成以西王母为主神的不死乐园。除了西王母自身形象及身边名物的变化以外,配偶神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汉代以前西王母并无固定配偶,在两汉时代,汉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创造出西王母的镜像神灵东王公,使之成为西王母固定的配偶神。从画像石来看,在种种短暂的尝试后,东王公与西王母并出的图式逐渐流传并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这种配偶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详细考之,山东、苏北地区的东王公、西王母多胁侍座,山西、陕西地区的东王公、西王母多位于墓门立柱上,代表阳的鸡首人身和代表阴的牛首人身一度盛行于此地,具有与东王公、西王母相似的性质。明确西王母和东王公的配偶神地位后,不难发现在汉代画像石中存在着两对主神,即自古以来地位崇高的始祖配偶神伏羲与女娲和汉代享受极高声望的东王公与西王母。画像石中,早已确定为配偶关系的伏羲与女娲多成对出现,手执规、矩或日、月轮。画像石中多伏羲擎日、女娲擎月的图式,然而也存在一些相反的搭配,究其原因,或为画像石所处的环境为墓葬,带有阴的性质,与生机勃勃的人间之阳相反。考察两对主神的图像,可以发现东王公、西王母的地位逐渐上升,同时伏羲、女娲的地位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人渴求长生不死的愿望使得西王母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是伏羲、女娲结为配偶而使得始祖神、创世神的身份逐渐淡化,仅仅留下生育神的性质,同时高高在上的远古大神没有经过改造的仙人西王母具有亲和力。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不死神话之盛行与流变,是汉人精神世界的折射,体现了汉人对阴阳之说的遵循和对升仙不死的渴望。同时,汉人不断重塑西王母以达到近神、媚神的目的,西王母逐渐走下神坛,去神而仙化。除此之外,西王母形象变化的原因中还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西王母不死神话图像表现形式的变化中,能够看到图像艺术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丰富,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拓展训练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由于拓展训练的形式多变、寓教于乐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在我国很多普通高校,拓展训练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通过实践教学,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学生们从中受益匪浅。然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城市和地区,普通高级中学拓展训练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尝试,很多学校都是以传统的体育课形
首先,从经济效益角度,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曲线分析网络环境下区域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因素;其次,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共享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间的关联
21世纪初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人物形象是一个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条承前启后又有所不同的发展脉络,实质是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政
当今的网络黑客对网络的攻击十分频繁,因此日常的网络流量中常常夹杂着某些恶意流,这些流是由黑客发送的报文。为了有效应对来自网络的各种攻击,安全技术的研究人员必须对网络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业务交易及业务类型也越来越复杂,面临着新的商业环境与诸多挑战。借鉴2014年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5号——新收入准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公路交通的建设是加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藏地区各个等级的公路水平逐年提高,使制约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逐渐改善。但西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为有限,生态敏感性较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穿越生态保护区,因此协调好公路建设与西藏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发展西藏地区经济的必经之路,
2020年四川省体育中考分数增加到80分,体育高考专项成绩占比达40%,专项项目繁多,学生选择广泛,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要让“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