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陵桃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构筑的理想世界,其富饶宁静的生活环境和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给人们提供了理想世界的一个模型,成为汉文化圈中人们千百年来指称理想世界的主要称号之一。但武陵桃源无论从物质条件来看,还是从精神追求来看,都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即便是《桃花源记并诗》的艺术虚构里也是如此。这就注定了它只能以情结的形式存在于诗人的心中,潜在地给他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武陵桃源的物质生活是纯朴的,精神追求是超拔而接近自然的。武陵桃源的理想反映在陶渊明的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其“质而实绮”、“外枯而中膏”的风格。陶渊明文字质朴、简洁而意象密集,风格超脱而格调奇高。 武陵桃源的理想传到高丽以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把高丽汉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情结分为三种类型来进行了分析。(一)陈华式的官方社会理想。主要吸取了武陵桃源社会理想的一面。(二)不得志文人的精神寄托和价值重构之所。以李仁老等“竹林高会”的成员为代表。(三)高尚情趣和心性修养的象征。以李奎报、金克己等人的为代表。 高丽人把陶渊明武陵桃源之情结的性质给淡化了,把武陵桃源拉到现实的人间来。究其原因,一是“檀君神话”早已给高丽人提供了“弘益人间”的理想社会的模型,二是高丽文化长期受到以强烈的现世主义情怀为特征的禅宗和净土宗的影响。 总之,高丽汉文学中的世俗化、理想化了的武陵桃源形象是高丽人按本土的文化心理和思想追求对原作进行改造的结果,其作品写作风格则向轻快华丽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朝鲜时期涌现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