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找出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培养新型体育人才以适应国际形式和时代要求提供理论依据。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沿用苏联的模式,即在单科的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体育系(以下简称:体育师范院校)中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综合性大学中相继开办了体育院系,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较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时间短,经验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发挥独特作用,构建有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教育,推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本文选题探讨的依据。 我国现阶段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集中在普通高校中,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包括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两种模式。大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这个途径,经过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的考核筛选后,然后进入不同的高校学习。一部分人进了专业的体育院校,一部分人进入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然而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有多大的提高。通过对两种不同院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模式的比较,以及通过对两种院校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比较,从中发现两种规格的人才各自有哪些长处与不足,实用意义在于充分认识综合性大学开办体育专业的优势与不足,发挥自身的潜力,同时借鉴专业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的优点,力争在综合性大学这块沃土中,为我国培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看,才需求规格多样。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普遍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势必带动后果是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作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形势就不一定仅仅的局限于学校或者必须与体育相关的行业里。教育部目前对近三年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就业于非体育类职业的毕业生2001年为33.6%,2002年为39.8%,2003年为46.2%;2003年毕业生就职于非体育专业的岗位有国家公务员3.6%,产品营销员23.7%,企事业单位保安26.1%商业和服务人员28.2%,其它18.4%。由此可见,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非体育类的比例越来越高。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恰有这个方面的优势。由于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期间,他们接触了很多不同学科的学习,毕业后接触新事物,进行的再次学习的能力就会强于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也正是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 论文通过对重庆市各所开办体育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和全国几所重点的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学校的外界环境进行了逐一的比较,发现了两种培养模式下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此文介绍了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专业设置牵强、培养目标错位、专业口径狭窄、与社会需要的匹配性差等特点。 通过综合性大学与体育学院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的对比,发现综合性大学和体育学院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不足。 通过在第二部分中对比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体有四个方面: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当代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要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体育人才、整合专业结构、增设体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