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作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前准备用药的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就诊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并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3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A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链霉蛋白酶20,000 U+碳酸氢钠1 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1支;B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碳酸氢钠1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1支;C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碳酸氢钠1 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观察主要指标为食管、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6个部位黏膜清晰度评分及总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操作时间、冲洗总量以及麻醉效果等。研究过程,仅科研人员甲对患者分组知情,患者本人、内镜检查操作医师及科研人员乙均不知患者术前准备用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检验水准α=0.05,且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有4例因个人原因、食管肿物、胃潴留等原因在进行内镜检查时被剔除,最终有313例患者随机被分入各组,A组106例,B组103例,C组104例。本研究中,A组、B组、C组三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分别为7.42±1.02、8.66±1.29、9.67±1.47,A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低于B组,B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低于C组,说明A组内镜视野的清晰度高于B组,B组高于C组,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食管和胃角的评分没有差异(P=0.258,P=0.778),在胃底、胃体、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评分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对胃底、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清晰度评分,A组、B组黏膜清晰度均优于C组;对于胃体的黏膜清晰度评分,A组黏膜清晰度优于B组,B组黏膜清晰度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操作时间分别为(241.40±50.45)s、(258.76±57.11)s、(274.08±70.65)s,即 A 组<B组<C组(P<0.05),A组检查所用时间最少。A组、B组、C组三组冲洗总量分别为(30.85±25.34)ml、(58.25±29.65)ml、(91.73±38.95)ml,即 A组<B组<C组(P<0.05),A组检查冲洗总量最少。A组、B组、C组三组内镜检查时局麻效果的合格率分别为82.1%、80.6%、65.4%,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分析后,A组和B组的合格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和链霉蛋白酶可显著提高上消化道内镜视野下黏膜清晰度,缩短医师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冲洗总量,提高局麻效果,减轻患者不适感,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在物质生活不断进步的今天,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带来了更多情感层面的社会需求。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关注公众情感精神层面的产品品类,凭借其产品丰富性与创意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目
本文概说了东北林区寒温带、温带森林在我国的重要性和主要病害15种,对每一种类介绍了其分布、危害状况、主要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分析了大多数森林病害是人为
本文针对水面无人船运动控制中典型的航向保持、自动靠泊和航迹保持控制问题,以“基于Lab VIEW的无人船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为选题,充分考虑航海实践的要求,将运动控制理论与无人船运动控制平台相结合设计控制平台,为水面无人船运动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本文首先搭建了2种国际标准船模试验平台,包括KVLCC1(KRISO Very Large Crude Oil Carrier 1)与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