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稀疏表示在复杂情境下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与应用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y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人脸识别在身份识别、访问控制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近些年其在计算机视觉以及机器学习领域也是个非常受欢迎的课题。同时,随着网络环境越来越庞大而复杂,以及人们对于信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经典识别算法也不断收到来自现实环境的考验。如何设计出既快速高效、又抗干扰还识别率高的人脸识别算法是大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前人脸识别的应用已经充斥在大家的工作与视野里,无论目前炒的火热的刷脸支付,乃至车站的刷脸进站,都在表明人脸识别在现实应用里的成功。同时由于人脸识别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面临的挑战也是全方位、多样性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无数学者在人脸识别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复杂环境下(比如光照、姿势、表情、遮挡等干扰信息)如何提高识别率以及如何提高性能降低开销上。面对着新的应用与需求,这对于现在的学者们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领域赢得更高层次的挑战。1)本文基于稀疏表示提出模块化的联合特征算法。算法结合了Gabor算子与LGBP算子的优势,动态分配权重以达到最优的分类策略。针对训练集样本不足以及训练集或者测试集都可能存在光照、表情变化乃至遮挡等干扰信息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作模块化“分片”来赋予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权重。先把每个训练样本分成若干个m*m的子模块,然后基于残差与Fisher率两个维度赋予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权重。这样可以达到对于存在严重遮挡的模块,赋予较低的权重,遮挡较少或者不存在遮挡的样本赋予较低或者最高的权重,以此来减少或者屏蔽遮挡(戴眼镜、围巾与口罩等)带来的干扰。2)现实情况中,可能会存在比遮挡更严重的干扰,比如侧面人脸,此时拿不到人脸的正面图像,这大大增加了正确识别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识别效果。为此本文在用稀疏表示进行分类前,首先使用神经网络提取FIP(face Identity-preserving)特征,该特征对姿势角度变化以及光照变化不敏感,然后通过一个全连接层将FIP特征还原为正面人脸图像数据,此时还原了的正面图像已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光照变化以及面部倾斜带来的干扰,最后通过矫正恢复后的人脸图像与未恢复的人脸图像分别作为训练样本作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矫正恢复后的人脸样本图像不仅较少了光照姿势等干扰,而且保留了重要的便于分类的特征,因而在此样本集上进行人脸识别可以有效提高识别率。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规模在持续的扩大,各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日渐增多,网络组成也变得尤为复杂。网络流量分类作为增强网络可控性的基础技术之一,对于网络安全
在线知识社区(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OKC)在web2.0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交流平台,用户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制造者。用户以信任关系为
介词短语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其复杂多变的结构造成了识别的困难,而其识别准确率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一系列句法分析任务的结果。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中,提高介词短语的识
间歇过程,又称批次过程,是指将有限的物料、按规定的步骤顺序运行,得到少量产品的加工过程,可以很好地满足产品定制化、复杂化、批量化的要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
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成像依赖大带宽发射信号,已有研究表明SAR也可利用窄带连续波形(Narrowband Continuous Wave,简称NCW)具有的高多普勒分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统频谱利用率,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但是,在SC-FDMA上行链路系统中,由于用户终端的体积与电池容量
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促进了手机移动应用的快速开发和广泛需求。然而,移动应用商店中的移动应用数量巨大,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移动应用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这带来了移动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步骤,其目的是从图像中将感兴趣区域与其它部分进行分离并提取出来。超像素是近年来研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相比于传
对于热催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甚至红外等气体传感器而言,微加热器是一个关键元件。用于热催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微加热器,由于加热温度较低,其研究主
随着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和WLAN的普及,人们对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指纹法是WLAN室内定位的关键技术,该方法以WLAN接入点的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