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型Bi<,0.5>Sb<,1.5>Te<,3>纳米热电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碲化铋基化合物是研究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热电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制冷器件及低温区发电(200-400 K)。传统工艺(区熔法)所制备的碲化铋基化合物最大热电性能优值ZT为0.8~1。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均表明纳米结构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材料的热电优值。因此对于碲化铋热电材料的研究重点在于寻求新型制备工艺,以获得具有纳米结构的高性能热电材料。本论文以p型Bi0.5Sb1.5Te3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单辊急冷技术结合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制备了具有精细纳米结构的块体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Bi0.5Sb1.5Te3薄带微结构和块体材料的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测试了块体材料的热电性能,研究了微结构和材料热电性能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利用单辊急冷法制备了具有精细纳米结构的Bi0.5Sb1.5Te3薄带材料,由于冷却过程中过冷度的差异导致接触面和自由面的形态显著不同,自由面上的晶体呈枝状,枝晶相互交叠构成多孔结构,接触面相对光滑。结合薄带接触面和自由面的能量分散X射线分析表明薄带的成分有着微小的波动。利用HRTEM观察到Ribbon-10薄带中存在着尺度在5~15 nm左右的纳米晶,在纳米晶的周围存在着非晶态的Te单质。相比于区熔块体的高取向性,SPS烧结得到的块体材料的取向性并不明显,晶粒取向随机分布。经过单辊急冷处理的样品层状结构的尺度分布在20~50 Bin左右,与区熔块体相比,层状结构的尺度有大幅度的降低。HRTEM观察表明在SPS-10样品中存在着更为精细的纳米结构,纳米晶的尺寸大约为5~10 nm,并且在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晶格畸变与缺陷。SPS烧结样品的电导率均低于区熔样品的电导率,Seebeck系数均比区熔样品大,且随着单辊急冷过程中冷却速率的增加,样品的Seebeck系数逐渐增加。单辊急冷样品总的热导率远低于区熔样品,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热导率进一步减小。由于单辊急冷技术处理所引入的纳米结构和缺陷增强了结构中的声子散射,从而显著的降低材料的晶格热导率。在电导率降低幅度不大、材料总热导率以及晶格热导率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经过单辊急冷处理的样品均获得较高的热电优值。在温度为300 K时样品SPS-10获得最大的热电优值ZT为1.20。在相同温度下,相比区熔样品,SPS-10的热电优值增加了70%。
其他文献
目前金属零件的常用的增材制造方法有:激光直接沉积、激光选区熔化、电子束熔丝沉积成形、电子束选区熔化、等离子电弧熔丝沉积、超声增材法等。但上述方法均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尤其对于铝合金等轻合金的增材技术上没有大的进展。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增材制造方法来更好地实现铝合金等材料的增材制造。本研究采用自制的成形工具和专用夹具。基于搅拌摩擦焊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采用了绿色、环保的固相焊接方法对5A0
磁流变液是由磁性粒子、载液、助剂组成的悬浮流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粘度可以达到几个数量级的变化,从流动的液体变为类固体,并且这种变化是瞬间的、可逆的、可精确控制的,利用这
三维编织Cf/Al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温性、结构稳定性、良好的耐蚀性、抗损伤性及抗冲击性等优点,同时三维编织结构克服了传统单向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职院校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和机遇.如何在机遇中胜出,为国家培养更多一流能工巧匠,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应以全面、全员
自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管/线被发现以来,以其特殊的力电特性引起了科学家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运用压力传感器方面,可以显著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量程。因此,本文以碳纳米管和硅
泡沫陶瓷是一种孔隙率高达50%~90%,有着三维立体网络骨架结构,且相互贯通的陶瓷制品。氧化锆具有熔点高、热震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马氏体相变特征。氧化
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入推进的阶段,对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