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降低新风能耗是实现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关键,同时也是缓解能源紧张和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蒸发冷却与全热回收技术的发展为新风节能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然而,经过广泛的回顾现有的新风空调节能相关研究,发现现有的新风空调器及其复合系统设计方案依旧存在运行模式单一、气候适应差以及节能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关键问题,研究了一种结构新型的蒸发冷却式新风空调器设计方案的能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低新风能耗是实现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关键,同时也是缓解能源紧张和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蒸发冷却与全热回收技术的发展为新风节能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然而,经过广泛的回顾现有的新风空调节能相关研究,发现现有的新风空调器及其复合系统设计方案依旧存在运行模式单一、气候适应差以及节能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关键问题,研究了一种结构新型的蒸发冷却式新风空调器设计方案的能耗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新型新风空调器与机械压缩系统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新型的复合式空调系统的能耗特性。该新风空调器包含多个空气-水换热器,这些换热器由循环水管路连接,形成换热器网络。在管路阀门的调节下,能够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以适应复杂气候。该复合式空调系统可以通过新风空调器和机械压缩循环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更为丰富的模式切换,具备全年节能运行的潜力,可以适应全年的四种典型气候,即炎热潮湿、温和潮湿、炎热干燥以及寒冷干燥气候。为全面了解和探索该新型新风空调器及其复合式空调系统的能耗特性,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上述结构新型新风空调器,该新风空调器具有三种运行模式(FAC-CDR、FAC-EC和FAC-HH模式)。提出了新风空调器的无因次分析模型,为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建立了新风空调器内部换热器(淋水填料床和翅片管换热器)的有限差分法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有效的保证了分析模型的结果可靠性。全面分析了运行参数、环境参数以及结构(特征)参数对新型新风空调器不同运行模式的温度效率、制冷/热量以及COP的影响。(2)理论研究了上述结构新型复合式空调系统,该复合式空调系统由新风空调器和机械压缩循环系统结合而成,具有四种运行模式(HAC-CDH、HAC-DHR、HAC-EC和HAC-HH模式)分别对应上述四种典型气候。建立了该复合式空调系统的完整分析模型,为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为了提高复合式系统各模式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针对每个模式的机械压缩循环进行迭代求解,并对蒸发器和冷凝器采用有限差分法建模。之后,再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典型机械压缩制冷循环模型的可靠性。全面分析了运行参数、环境参数以及结构(特征)参数对新型复合式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能耗、COP以及节能率的影响。(3)基于TRNSYS建筑动态负荷模拟软件和复合式系统数学模型,评估了复合式系统在六个典型城市(乌鲁木齐、北京、西安、长沙、广州以及昆明)的能耗性能与节能潜力。最后,采用静态投资回报期评估了新型新风空调器的经济可行性。结果显示,复合式系统可以适应所有城市气候条件,年度节能率高达52%~64%。在大部分城市中,新型新风空调器的设备投资回收期低于2年。(4)基于能量和(火用)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新型新风空调器与四种常规蒸发冷却器。分析了室外温湿度、传热/传质单元数以及新风量对上述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COP、(火用)效率、(火用)效比以及(火用)损失等性能参数的影响。总结了各个蒸发冷却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特点。结果表明,新型新风空调器的COP和(火用)效比始终优于其他蒸发冷却器,在较高室外温度工况下更显著。并且,在参考工况下,它的总(火用)损也是最小的。突出了新型新风空调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性能优势。(5)对比研究了新型复合式空调器系统与四种常规蒸发冷却复合式系统的季节与全年能耗性能。通过不同复合式系统之间的横向比较,总结各复合式系统的气候适应性特点,突出了新型复合式系统在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性方面的显著优势。本文通过对一种结构新型的复合式空调系统能耗特性的研究,发现了该复合式空调器系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均具有出色的节能效益,并且全面分析了其节能机理,为解决现有空调系统气候适应差,能耗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本文的探索研究,新型新风空调器及其复合式系统得到了全面的介绍、数学建模、参数化分析、节能潜力评估和对比研究。在理论层面充分证明了该新风空调器及其复合式系统具备的显著节能潜力。这项工作对于后续的样机制造、设计优化以及产品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望丰富和更新未来空调设备产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其他文献
电涡流阻尼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新型非接触式阻尼,相较于传统的粘滞阻尼和摩擦阻尼,电涡流阻尼具有无工作流体、维护少、寿命长、灵敏、可靠等优点,在振动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具有速度低、质量大等特点,需提高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齿轮和齿条的组合可对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进行有效放大,且为成熟的工业产品,性价比高、可靠性好,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输出惯性力,为结构振动控制提供新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也随之大规模的飞速发展。在大规模网络中,网络的性能状况越来越被引起重视,如果对网络进行全网测量来获得网络性能状态,一方面会给网络带来额外的负担,影响本身的网络环境,另外一方面,对大规模网络进行全网测量消耗的时间会很长,使得很难快速掌握全网状况。基于稀疏表征的填充技术利用网络本身有的冗余性,使得仅仅需要通过测量部分数据,就能推断出全网数据。本文基于稀疏表征技术,从
结构可靠性定义为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任务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时间是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工程中,结构因腐蚀、磨损或老化等因素,会出现性能随时间延长而衰减情况。此外,结构往往承受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动载荷。这两个因素使得结构的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构的可靠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然而传统的静态可靠性分析忽略了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导致模型过于简化,所计算得到的静态可靠度过于乐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和变革日新月异。在现今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推动下,多智能体系统(MAS)作为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主要分支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社交网络、金融网络、经济演化与博弈论等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MAS已成为解决大规模复杂系统任务及相关模拟与分析的首选。智能体在MAS中所特有的自利性、社交性、反应性、预动
近年来,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场效应晶体管(FET)、化学生物传感、逻辑电路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TMD FET中,如何提高其电学性能,实现器件的低功耗、高性能,目前仍是电子设备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二硫化钼(MoS2)是TMD材料家族中研究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能量带隙可调等特性。然而,在MoS2 FET中易受费米能级钉扎效应的影响,表现出典型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人口剧增,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拓展城市容积势在必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施工引起的塌方和沉降时有发生。因此,如何评估下伏空洞对地层及上部基础稳定性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目前,空洞稳定性研究通常仅考虑竖向荷载作用并假设地层为理想均质体,与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本文采用高性能有限元极限分析(Finite Element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中国迅速从一个在非洲仅有立足点的新兴大国转变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中国连续十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参与非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各类文化中心,拥有近百万侨民。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非洲外交从“风险规避”到“主动塑造”,从“经济外交”转变为“全方位外交”,中国成为非洲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者。非洲之角处于中东和非洲安全冲突的交汇地带,受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非洲文化的三重影
海上风机桩基础在风、浪、流等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累积变形,影响风电机组的正常服役甚至导致风机整体失稳破坏。且我国东部近海海域广泛分布着深厚的软黏土层,桩周软黏土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累积及强度弱化,影响桩土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理论、试验和数值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对软黏土地基海上风机桩基础在水平荷载下的累积变形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土体特性提出了适用于黏土和砂土的
正极材料是影响二次离子电池寿命、充放电速度和续航能力等关键性能的短板,在充放电过程中其结构变化是导致电池容量和倍率性能退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实验研究结果,以镍基层状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针对锂离子电池(LIB)和钠离子电池(NIB)镍基正极材料中过渡金属(TM)扩散、P2-O2相变和掺杂等问题,探讨结构稳定性对充放电过程中Li/Na离子扩散的影响。揭示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烈性猪传染病,对全球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由于ASFV复杂的遗传和进化机制,目前没有商品化疫苗和药物用于防控该病毒。本论文针对ASFV的进化机制和抗病毒药物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发现ASFV基因组存在很大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由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