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西藏地区三所高校中年龄为17-26岁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共480名作为被试,选用自编基本情况量表、儿童期性虐待经历调查问卷、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uss&Perry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抑郁与攻击性状况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期性虐待方面,被调查的480名被试中有107人回答16周岁以前曾经经历过至少1次1种性虐待,发生率为22.3%(107/480)。回答有性虐待经历的女大学生中(107人),在年龄段上,首次发生性虐待小于6岁的有5人(4.7%),6至12岁的有13人(12.1%),12至16岁的有89人(83.2%);在发生时间上,晚上最多,有40人(37.4%);在发生地点上,公共场所最多,有41(38.3%)人。实施性虐待者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为主,有100人(93.5%);在年龄段上,青年最多,有87人(81.3%);与被性虐待者关系中,同乡与陌生人居多,均有34人(31.8%)。(2)抑郁方面,被试中无抑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9.6%、轻度抑郁的占40.2%、中度抑郁的占9.6%、重度抑郁的占0.6%,这说明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一半以上有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绪。被试中藏族女大学生的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项症状及总抑郁均比汉族女大学生严重,独生子女的精神性-情感症状比非独生子女严重,父母离异或至少一方去世的女大学生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项症状及总抑郁比父母健在的女大学生严重,有宗教信仰女大学生的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项症状及总抑郁比无宗教信仰女大学生严重,医学女大学生的精神运动性障碍比理科女大学生严重。(3)攻击性方面,独生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且在攻击性总分上高于非独生女大学生。文科和理科女大学生比医学学生更容易产生言语攻击行为。城市和县城女大学生比农村或牧区学生更容易发生身体攻击,且城市女大学生比农村或牧区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言语攻击和愤怒。父亲为公务员的女大学生比父亲为农或牧民的女大学生身体攻击性强;父亲为商人或其他职业的女大学生比父亲为农或牧民的女大学生言语攻击性高。(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儿童期性虐待会引起抑郁。身体接触性虐待组在身体攻击、自我攻击上均比非性虐待组与非身体接触性虐待组强烈。另外,回归分析发现,精神性-情感症状、精神运动性障碍两个因子解释了攻击性总分8%的变异量,因此,抑郁会引发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