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美国华裔作家对早期华工的文学叙事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概况的基础上,以《天堂树》(1979,Homebase)《中国佬》(1981,China Men)《唐老亚》(1991,DonaldDuk)三部小说为例,细致分析作家笔下早期华工在美国的艰难处境、遭受的不公待遇以及他们的形象被扭曲和抹杀的历史命运。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等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策略分析,揭示出早期华工对于仍然处在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后代实现确认身份、追求历史公正以及建构族裔特性等文化诉求的重要意义。第一章为概述,简要介绍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早期华工与它的渊源。第二章以《天堂树》为例,分析小说在主人公的人生回忆中,如何展现早期华工的历史足迹和历史传统,以及他们对于华裔后代确认身份、皈依美国的意义。第一节为“回忆再现孤儿人生”,分析“我”成为孤儿的经历,解析“回忆”的当下意义;第二节为“幻想再现先辈生活”,分析“书信”中先辈孤苦艰难的生活,以及主人公幻想再现下的先辈历史足迹。第三节为“再现与传统中的身份确认”,分析小说通过“回忆”和“幻想”再现早期华工历史传统对于主人公的意义。第三章以《中国佬》为例,分析小说展现早期华工移民美国进行社会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他们的历史苦难功绩以及作者的叙事策略,揭示早期华工对于华裔后代重建族裔历史、争取社会地位的意义。第一节以“美国梦”为中心,分析小说中早期华工在美国梦的诱惑下出国的动因。第二节以“苦难”与“自传”为中心,呈现早期华工的历史苦难,分析它在自传文本中的意义。第三节以“沉默”与“反抗”为中心,主要分析早期华工在苦难下的沉默以及作者对历史沉默的抵抗策略,明确叙事的意义与局限。第四章以《唐老亚》为例,分析小说如何将早期华工放到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以及他们在主人公梦境中的面貌和意义,揭示作者重构早期华工历史形象对于反拨东方主义形象、建构族裔属性的意义。第一节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霸权文化下小主人公的思想问题和成因。第二节分析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家庭教育对于转变人物思想的意义。第三节为历史梦境中的主体建构。分析梦境中的早期华工的历史和形象,在反拨历史、引领小主人公思想成长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对三部小说叙事的总结分析,着重于表现三部小说之间的延续性与叙事共性。《天堂树》将早期华工放到家族祖先和历史传统开拓者的位置,以回忆和幻想彰显后代对其传统的延续性,“以世代结成的生命链的形式强调了一种在美国形成的华人传统”①;《中国佬》强调早期华工的双重身份,不仅将早期华工作为“家族先辈”,还进一步用对抗性策略凸显他们作为“历史功臣”的苦难;《唐老亚》则在“传统足迹”和“苦难功绩”的基础上,大胆直接地重塑了早期华工的历史形象,用梦境呈现出他们挑战与反抗的历史真实和英雄形象,使之成为引领华裔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三部小说分别着眼于早期华工的“历史传统”“苦难功绩”和“历史形象”,以幻想、联想、梦境等虚构方式揭示早期华工的不同侧面,通过“再现”“对抗”和“重构”寻求历史真实,是对抗西方主流社会文化抹杀早期华工历史的重要力量。同时作者在对抗性文学叙事中,建立后代与早期华工先辈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召回美国权利、获得平等和公正的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