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分层拓展作业在云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doc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交叉点,作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保障,也是课后的延伸和补充。对教师来说,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获得学习反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完成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然而,为求立竿见影的知识传递,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课堂组织教学,却忽略了课后作业的设计。初中阶段,不少学科教师就惯以采用“题海战术”,其中,英语学科本身离不开强度操练的特性更是助长了这一趋势,其每一阶段的“输出”却也未必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业的随意性、依赖性和无层次性反而让学生身心疲倦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最终呈现出无效作业、重复作业等弊端,周而复始,教师的机械化批改和尽心尽力也成了无用功。由课后作业引发的种种消极问题急需寻求解决方案,学生需要的、教师能给予的,究竟是何种形式的作业?在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变革的今天,为课后作业开辟一条新道路俨然成了必要的需求和趋势,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基于云学习和移动学习,设置适合学生的弹性化作业是发展的基准和方向。一则,作业的质一定要有保证;二则,作业的量不能成为师生的负担。作为尝试,本文的主旨正是围绕这一问题,以初中英语学科为例,在不直接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选取弹性化的拓展作业及个性化的分层模式,进行设计研究。探索如何在不放弃基础书写练习的基础上,让拓展作业布置地让学生更爱做、并能认真对待?如何让教师的工作量减量但又牢牢掌握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如何简单地、又不需要多学技巧地借助些现代化工具来实现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本着作业设计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个性化设计的理念,笔者将作业难易分层与兴趣拓展相结合,突破课本及配套教材上知识的局限性,借助网络,分类整合有用资源。在为期1个月的正式任课期间,让所代课班级的各10名学生进行体验,并互动交流感受,在后续的寒假期间,再根据实情进行升级改进。整个研究过程在多元智能理论、输出假说及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交叉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及访谈法,不仅针对作业的内容形式——分层拓展而展开,更是对作业在四类代表性平台——云通讯类、云网盘类、云词典类、云笔记类上的可行评价方案进行了设计研究,并挖掘其尚可改进的空间,研究对素材的衔接和平台技术的运用。在研究收尾时,笔者通过反馈和分析,发现在云平台运用分层拓展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对作业的形式设计和对学生的前测、进度追踪、评价,更是鼓励了学生,进一步地挖掘着学生的潜能。笔者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云平台在常规作业、教材配套作业的运用打开前景,让教师们能更大胆地运用这样的方式,有效地辅助教学。
其他文献
通过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人脸检测以及人脸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PC端的兼有人脸检测以及人脸识别的人脸识别系统。首先介绍了一种叫做Viola-jones的人脸检测算法,
分组密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密码体制之一,它是一类对称密码算法,使用同一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运算。本质上,分组密码是一种带密钥的置换,它将明文数据划分为多个长度相等的
结合涟钢船用锚链刚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含铝钢水的水口堵塞机理,并探讨了钢水钙处理对夹杂物的变性效果。
本文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上常用的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从众多指标中选取了常用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7个经济发展指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
目的:观察木瓜发酵液对高糖高脂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脂质代谢及AMP激活蛋白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取雄性昆明小鼠32只,随机分为
着重介绍山东省环境监控综合楼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室外地热换热器设计,蓄冷释冷系统设计等.项目投入运行后使用效果良好,与常规冷水机组加城市热网系统相比,运行费用节省达到
作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近些年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加大产业升级,鼓励服务业发展等优惠措施的实施,汽车运输业市场已经从卖方偏向了买方。特别是福厦、福沪、福杭等高铁线路的运
本文主要结合刘一明《西游原旨》和其他道教著作,研究《西游原旨》中体现出的道教生命哲学、伦理思想,探讨刘一明以道教思想阐释《西游记》的得失,摒除刘一明道教思想及其阐
衰老(aging)又称老化,是机体在退化时期功能下降及生理紊乱的综合表现,以多器官系统进行性的功能结构减退为特征。衰老一方面受机体预定的基因程序调控,另一方面由内外“磨损
对无意识思维的研究始于17世纪,在19世纪末开始了对无意识思维的实例验证研究,到20世纪末,随着无意识思维的实验研究明显增多,无意识思维的存在结论得到普遍接受,意识与无意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