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地香港合拍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中国商业电影的成功典范,它集合了内地电影与商业电影双方的资源优势,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从2006年的《霍元甲》、《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到2016年的《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内地香港合拍片无疑是中国商业电影的主流。同时,作为现在香港电影存在的主要形式,内地香港合拍片又具有浓厚的香港性,亦或称之为具有香港特征的文化身份表征。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身份建构机制是电影文本的文化身份塑形的模具,这一套内地与香港双方参与协商的机制开拓了内地香港合拍片这一多种力量拉扯的场域,也决定了内地香港合拍片所建构的文化身份的香港性特征以及这种香港性隐喻的中国性归属。简言之,内地香港合拍片是一种建构中国向心力的媒介,它受到制度与群体、组织等社会现实的掣肘,其表征的文化身份始终朝着中国这“想象的共同体”出发。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身份建构可以从时间、空间、群体三个维度找到的三种身份惯例,在时间、空间、群体的维度交汇点上可以找到移民、边缘者、市民三种香港性的身份,身份中带有失根性、边缘性、排他性的香港症候,这些症候是香港电影对于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基因遗传。毋庸置疑,内地香港合拍片继承了香港电影的香港性,并在电影文本中将这些香港性不断表征。内地香港合拍片不但建构了具有失根性、边缘性、排他性的文化身份,同时内地香港合拍片作为媒介也实现了文化身份寻根、回归中心、开放包容的媒介功能。内地香港合拍片从2006年到2016年这11年期间潜移默化的已然将香港性向内地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也就是在文化身份上向中国文化的同一性作出了皈依。一方面,这有利于内地香港合拍片在实现商业目的时传播一种文化身份认同,迎合受众的文化归属,实现文化传承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在娱乐的同时,将两岸出现的社会矛盾加以仪式化处理,诸如:新移民、大陆游客、被拐儿童等两岸存在的社会矛盾体都能在电影文本编码的过程中得到协商建构,内地香港合拍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不忘对民族情绪的迎合,《战狼》、《红海行动》的出现也在意料之中,这种中国电影的主旋律电影变革已经在内地香港合拍片中酝酿多时。